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作者:刘艳娥赵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12期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
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学一、引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
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
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
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然而,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学随之而生。
2000年,中国学者周海中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网络语言学,并就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稍作阐释;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
西班牙学者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005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目前网络语言学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
近些年,国内语言界学者主要从9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展开了研究:1.语义角度:许多语言学者主要对网络流行语语义的变异现象、语义变异特点、语义变异的原因、语义衍生及泛化过程、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以及导致流行语语义不确定性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变异规律及发展趋势,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状态,探讨了社会状况和语言本身的规律对词汇发展的影响。
(丁加勇,2004;杨文全、程婧,2006;孙晓玄, 2010;谷向伟,2010;侯东阳、黄璀,2010;曾丹、胡蝶,2011;郇昌鹏、汪红,2011;胡青青,2012)2.句法角度:许多学者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句法功能,流行语模式的来源、特点,主要生成方式及生成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着重对其结构、语法及语用功能、出现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流行语的语法功能和词性也呈现多样化,探究了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动因,进一步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为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杨文全,2002;徐宇红,2006;姜红,2005;刘桂兰、李红梅, 2009;李敏、李莉,2011)3.语用角度:纪静(2009)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其界定、起源和构成方式,探讨了其社会学意义和语言学意义,认为可以从社会学、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在语用方面,很多学者主要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网络语言的进化、特色及其语用价值等,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了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的可能性,并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对我们重新认识语言教学的方法、语言推广的途径、语言进化的过程以及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等方面都有启示作用,并提出了文化、政治和网络环境对语言模因的传播都有重要影响(杨婕,2007、2008;曹进、刘芳, 2008;傅福英、卢松琳,2010;罗燕子,2011;张国、姜微,2011;车明明、杨茜,2011)。
另外,很多学者还从其他语用角度,运用谓语/称呼语、指示语及礼貌原则,心理模型语用推理,顺应论等语用理论主要对流行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了探讨。
(谭金菊、罗晓娟,2011;赵峰艳,2011)4.认知角度:有些学者主要从隐喻、象似性等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认知发展历程、产生理据及其价值等。
(周统权、杨静,2010;张坚,2010)5.社会语言学角度:许多学者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及特征,以及其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等,探求这种语言变体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提出了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流行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社会流行语生成理据及其对标准语的影响,并提出了关于语言失范问题的相应对策,认为网络流行语起着丰富词汇数量、释放语言能量、促进语言交流等重要作用,会成为把握社会变迁的重要依据。
(杨文全,2002;姜红, 2005;仓理新,2011)6.翻译角度:从翻译方面,许多学者分析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英译、汉译方式,提出了网络流行语的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扩大网络流行语在全球的影响范围,而且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必要补充。
(殷燕,2009; 高原,2011)7.文化角度:许多学者探讨了网流行语的各种意义及语用特点,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得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心理,认为网络流行语作为思维的媒介体现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
通过对各个时代流行语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以及文化变迁,而且可以预测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
(任龙波,2001;林伦伦、李薇薇,2004;王清杰,2011)8.心理语言学角度:许多学者主要通过对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盛行原因、思维及用语方式等进行分析,总结了大学生言语社区流行语来源广泛、诙谐幽默、特征鲜明等特点,并从社会、心理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大学生流行语存在的原因等。
(鲁科颖、杨文全,2006;孙慧明、李成华,2007;丛丽、刘剑锋,2008;俞燕、仇立颖,2009)9.多角度研究:许多学者从多角度就网络流行语的构词语法和语义层面、形成网络语言的原因和条件、网络语言的特征和前途、流行语的产生背景、流行语与社会变迁、流行语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对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对这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郑远汉,2002;秦秀白,2003;任荣,2003;高圭荣,2009;吴希斌,2010;刘诚、戚露露,2010;张荣建,2011等)。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网络语言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重复研究多、方法单一、研究角度不多、研究不够深入等;研究者今后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流行语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高圭荣,2009;张洁、刘文鹏,2011)从上述研究不难看出,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翻译、修辞等角度,或以模因论,或以关联论,或以隐喻等作为理论依据,比较系统地对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界定及分类、语言特征、生成机制、语言变异规律、网络语言规范及语言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心理学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的思考和展望尽管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比如,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模糊不清,很多学者仅从自身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因而对其特征的概述以及分类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模糊不清,很多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对其进行了界定。
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但总体上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仍有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王仕勇,2012)(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概述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傅恒(2011)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简约性、通俗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郑远汉(2002)表明网络流行语具有简约性、丰富性、开放性、形象性的特征。
尽管不同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述有相同之处,但研究者由于自身研究角度的不同,所以在网络流行语特征描述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简约性、时代性、新奇性、形象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然而针对这些特征的概述较为粗略。
(三)由于研究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界定及其特征的概述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语言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分类同样有较大的区别。
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了研究:从宏观来说,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心理、传媒等方面进行较为粗略地描述,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从微观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模因论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展开系统研究,虽然大多学者结合语料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所使用的语料比较零散单一,很难通过个别的语料研究来探究整个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语言规律。
据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建立大型网络流行语语料库,展开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
(四)正因为网络流行语中很多词汇在表义上的多样性,吸引着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使用,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一些了不规范现象。
因此,针对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不规范现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何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控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五)随着语言的变迁与发展,尤其是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从模因论角度来探索新的网络流行语的词汇特点、语义变迁的形成及发展规律,从而促进语言的应用及学术交流。
或者从认知语用角度就网络流行语的语用功能、交际功能展开研究,比如对言语幽默等语用效果进行解读。
或者从语言经济学角度展开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