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的重要性以及概念

新媒体的重要性以及概念

新媒体的重要性以及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主义,是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全面、平稳、可持续发展。

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新媒体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校园媒介品牌,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努力,具有时代赋予的特殊意义。

传统的高校校园新媒体主要有校园报刊、杂志,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其中以校园报刊杂志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既有学校党委机关报,又有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举办的报刊杂志,还有大量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强大,绝大部分高校都办起了新闻网,成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的又一重要阵地。

实践证明,校园新媒体作为校园特有的舆论宣传工具,在大学生生活、思想教育以及学校校园文化等方面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如今的高校亦是远非昔日简单、纯净的“象牙塔”了。

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新媒体的团队建设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之一。

一、校园新媒体的体制
校园新媒体中存在着一批有着属于自己的新闻理想的年轻人,而正是这批年轻人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在校园新媒体这个特殊的阵地实践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他们需要建立成为这样一支团队,一支拥有与社会媒体相差不多的、可以高效有条不紊运转的团队,而这样一支团队需要的是相对健全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以及校园新媒体所特需的培养机制。

1、校园新媒体的定位
首先应该给校园新媒体一个定位。

大学校园里存在各种各样的社团,大体一类为“民间社团”(学生自发成立、自我管理、自行运作的社团),如各种文学社;另外一类为“官方社团”(在相关校方机构,实际中多为校团委直接领导的学生组织),如接受校方的直接监督和指导的学生会。

有别于内部层次明晰、权责分明的“官方社团”,“民间社团”由于其成员多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来,同时工作范围的局限和活动数量的相对稀少决定了他们内部组织的松散,进而又导致了工作相对效率的低下。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报纸、广播、网络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新媒体之间相对独立,报纸、广播、新闻网,都有各自独立的一套班子,都要建立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分别采写各自的稿件。

除校报在出版质量和周期等方面管理相对规范以
外,其它几种媒体管理松散。

新闻资源没有整合,新媒体之间缺少互通,出版(播出)时间也没有协调一致。

因此新闻简单、重复、撞车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校园新媒体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基于以上定位思考,不难发现,实际上校园新媒体在校园中这个具体而微的小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微妙的。

她不仅要作为传达学校官方意见及态度的主要“喉舌”,同时又要以一个新媒体人的姿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理想事件。

如何能巧妙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其能否生存下去以及以什么样的状态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2、从社会媒体看向校园新媒体
许多人都熟悉“从一粒沙看见世界,在一朵野花里看见天堂”这句诗。

它出自英国诗人兼当时最勇猛的社会批评家布莱克的长诗《天真之兆》的起首句。

在这首诗里,它的结尾句也同样掷地有声:
我们被引导去相信谎言
当我们看却不经过双眼;
它在黑暗里生也在黑暗里亡
当灵魂在光照里却欲沉睡。

在这里,“我们被引导去相信谎言”最可以用来当作今天新媒体批判的指针。

我们通常都习惯的相信新媒体是公正、客观的在呈现试试。

这种新媒体的客观性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但在许多事情上,新媒体也确实在政治操纵下,扮演、偏见和歧视扩大再生产。

新闻记者进入这个体系,除非他们向那种意识形态压力屈服,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否则即无法生存。

那些不屈服的,即会被扫地出门。

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与社会新媒体,在校园新媒体中亦是存在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篇有政治敏感度的文章如果拿捏不好,就会被和谐掉;一个得不到学校支持的边缘性校园新媒体同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解散或重组到其他新媒体中。

新媒体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很大程度上,现在有不少校园新媒体与学校上级交流的很频繁,而忽视了我们绝大多数校园新媒体是为同学们服务的,其实我们应当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积极的与校内新媒体沟通交流,还应通过校媒这个平台多与全国各大高校交流,建立一种校园新媒体的联合与信
息共享。

有人形容校园新媒体是带着枷锁在舞蹈,而比较积极的新闻人的看法是,至少我们还可以舞蹈,因此,寻找对策,突出重围就成了这些舞蹈者们不断思考的话题。

不管在校园新媒体受到种种限制的前提下这些舞蹈者们能不能成功突围,这些思考都显得弥足珍贵。

3、社会新媒体带来的反思
《南方周末》曾经做这样一个新年的特别策划,展开想象的翅膀,2020年的世界会怎样?其中就包含着校园新媒体的发展。

批评和赞美分列正义天平的两端,任何一端都不能有所偏倚。

长期以来,大学校园新闻新媒体的天平一直处于失衡状态,浮夸的赞美泛滥成灾,而真正关乎痛痒的新媒体声音却少之又少。

这种失衡状态,所有人都有目共睹。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恭维的原始渴望,“体制”也希望自己被歌颂和赞美。

体制终究是人创造的,对体制的赞美终究是对人的赞美。

可是,人性有弱点。

当一个人长期被赞美的声音所包围,他会无可避免地陷入麻木,甚至上瘾的状态,他只能听得进赞美的声音,这样他才会身心舒适,无忧无愁。

“体制”同样有弱点,世界上没有那一种体制是完美无瑕的。

当体制里的人们都被赞美的声音催眠而进入麻木、上瘾的状态,体制也就无可避免地自我陶醉,昏昏欲睡了。

“人”为什么会得到赞美?因为“人”掌握着令人敬畏的公权力,“人”掌握着支配资源的权利,“人”也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体制为什么会受到赞美,因为体制内每一个层级的人们都在一定范围内掌握着支配资源的权利和话语权,别人不敢不赞美体制。

掌握着公权力的人是不愿意听到“不和谐”的声音,纵使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出于善意,就像那个没穿衣服的皇帝只愿意别人赞美他的衣服漂亮一样。

拒绝批评的本质是不愿意被监督,“体制”很自信,它觉得自己可以“马不扬鞭自奋蹄”,可以不断地自我完善,日臻完美,它却不知道一个常识:世界上所有的体制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如若有一天,天平瞬间恢复平衡状态。

稚嫩的声音告诉“体制”,若不能批评你,那么所有的赞美都不是发自内心的,而那些赞美的声音是会迷惑你的思想。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园新媒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校刊和校报,校刊和校报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宣传”、就是歌功颂德,还有就是拿来垫桌脚。

那么十年后的大学校内纸媒还是这样的吗?那上面会出现批评学校职能部门不合理做法的稿件吗?会允许“同性恋”学生的照片出现吗?会允许刊发社评
吗?
二、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对校园新媒体团队建设带来的影响
1、关于“新媒体”
(1)“新媒体”的概念
虽然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但近一年来,“全新媒体”的说法开始风靡新闻、出版界,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

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新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新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新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

2、校园新媒体的存在形式
高校校园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形式。

其中校报和校园广播是校园新媒体的传统形式,有线电视和校同新闻网是随着校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校园新媒体形式。

(1)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新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

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

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新媒体形式,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一般在早锻炼和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段播出。

(2)有线电视
它在校园新媒体中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新媒体形式。

多数高校的有线电视每周播出一至两次。

有线电视的观众也由最初以教职工为主扩展到全体师生员工。

由于各高校对有线电视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体制各异,因此有线电视播出的时间、内容、形式随意性较大,电视新媒体的长处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校同新闻网
校园新闻网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运行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校园新媒体形式。

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校园其它新媒体的时效性、直观形象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

一经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的欢迎和青睐。

校园新闻网使校园新媒体的受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新闻传播触角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此也成为高等学校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最具潜力、最活跃的一种新媒体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