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二0一一年七月前言培养方案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工作和制定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具体化;是各专业培养研究生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我校“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对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次修订工作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进行的。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总结各专业培养方案共性的基础上,特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这是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均应严格执行。
课程编号说明:字母中的第一位B表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第二位G表示公共基础课,Z表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X表示选修课。
数字中的前二位代表开课院系,后三位为课程序号。
本培养方案从2011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2011年7月目录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1)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2)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3)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4)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5)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 (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 (7)思想政治教育 (10)海洋地质 (11)地球物理学 (12)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3)地球化学 (14)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5)构造地质学 (16)第四纪地质学 (17)宝石学 (18)岩石矿物材料学 (19)生态地质学 (20)岩土工程 (21)水文学及水资源 (2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23)矿产普查与勘探 (24)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25)地质工程 (26)地学信息工程 (27)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28)地下建筑工程 (29)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 (30)资源产业经济 (31)地球物理工程 (32)能源地质工程 (33)资源管理工程 (34)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35)资源与环境遥感 (36)钻井工程 (37)地质环境与工程 (38)安全技术及工程 (39)油气田开发工程 (40)环境科学与工程 (41)管理科学与工程 (42)土地资源管理 (43)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总则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教育部有关规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总结我校不同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总则,我校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共同执行。
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突出我校“精品+特色”的办学理念,要求各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达到:● 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于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 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学术前沿。
系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在本学科有关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组织实施科研项目的优良素质和能力。
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语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并具有学术交流能力。
● 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学习年限我校博士研究生的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
不能在正常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博士研究生的最长年限原则上不超过6年(含休学)。
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的,需经本人申请,导师签署具体意见,经院(系)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延长期间的住宿及其它待遇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如果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包括经批准的延长期)内,未能完成博士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者,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三、培养计划每个博士生均须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应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培养方案,由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博士生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和博士生共同制定。
培养计划应对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进度等做出规划。
培养计划要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发挥博士生的特长和创造精神。
在导师指导下,新生应在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并由导师填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培养计划表》,该计划表经所在院系审核后在院系备案。
凡未按规定制订培养计划者,将无法记载所学课程成绩、也不能取得相应学分。
四、课程设置● 学位课:博士生课程设置规定5门学位课。
5门学位课设置如下:1、第一外语(4学分)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3、理论基础课(3学分)4、专业基础课(3学分)5、专业课(2学分)● 选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必选课:科技论文写作技巧,16学时,1学分任选课:鼓励博士生在学位课之外选修一些选修课,可以是非本专业的博士生课程或硕士生课程,所得学分列入学习成绩单。
● 其它:跨专业录取或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博士研究生,需补修部分硕士课程,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指导方式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导师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成立由导师负责,以博士点学科梯队为主体,或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指导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及品德教育。
六、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与论文中期研究报告●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围绕研究方向,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提出文献总结及选题、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应至少参阅近10年内中外文献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30篇。
开题报告应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进行,博士生就选题范围、意义和价值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论文工作计划,在开题报告通过后正式形成。
该项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初至第四学期结束前进行,完成后填写《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评定表》。
凡通过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者,记1学分。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由评审小组做出允许重新开题或终止培养的决定。
若重新开题,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一般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报院(系)研究生培养办备案。
重新开题应在3个月之内完成,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 中期考核博士生中期考核工作,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规定学分之后进行,一般在博士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初至第四学期结束前,结合博士生的文献总结和选题报告进行。
中期考核主要由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主要情况进行反映,并写出评语。
● 论文中期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研究目的任务、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阶段性研究成果与认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下一步工作安排;参考文献等。
对于中期检查不满足要求的学生,应给予书面警告,并在后期或学位论文答辩中重点督查。
该项工作应在答辩前半年内完成。
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期报告完成后由教研室考核小组签署意见,考核结果分通过、不通过,并填写《博士生中期考核表》。
七、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及学位论文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研究课题确定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和所需的经费及设备。
在科学研究与论文工作期间,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广泛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研究报告,并在教研室和学院范围内公开报告。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并在院系或全校范围内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
并且,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须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关于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另外,博士生还应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理论或研究方法手段等方面做出创新性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完成后应提出论文答辩申请,经导师、教研室和学院同意,并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后可进行论文答辩,具体答辩程序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试行办法》中的规定执行。
答辩通过后由校学位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授予博士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一、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本专业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独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4、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方法5、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海洋地质一、培养目标海洋地质是研究地球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由地质学和海洋科学交叉而产生,专业覆盖面极其广泛。
不仅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分支学科一旦进入海域即可归入海洋地质范畴,其他如地球物理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等也均是海洋地质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受多方面的培养训练: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相结合,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理论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结合,海上工作与岸上工作相结合。
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和实习结构,使学生在较宽广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基础上在某一分支学科达到足够的深度,具备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进行研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成为活跃于科学前沿,或跻身国家级学术团队,或胜任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洋底构造与边缘海地质; 2.、沉积学和古海洋学;3、深海成矿作用与矿产资源评价;4、海洋油气资源与天然气水合物;5、海洋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6、海洋地球物理与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