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汇学校八年级历史第6课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日期:编制:审核:
编号: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意义。
2、理解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感受谭嗣同等人牺牲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内容、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本上做上标记。
)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
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________、梁启超等联合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 地位:这次上书拉开了____________运动的序幕。
3. 后续: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其中,上海的《___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___》影响最大。
梁启超与严复分别在《时务报》和《国闻报》上号召变法图强。
二、百日维新
1. 背景:________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________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 开始: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史称“_____________”
3. 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_____________;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4. 政变:变法触犯了________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 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5.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小组团结协作完成探究问题,小组汇总并展示质疑。
)
(1)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1)探究的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巩固训练】
1.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C。
维新人士组织学会
D。
严复主持《国闻报》
2.1895 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
拒和B。
迁都C。
变法D。
革命
3.《时务报》议论新颖,文笔通俗,数月之内行销全国,销量逾万份。
该报的主要创办者是()
A。
谭嗣同B。
康有为C。
梁启超D。
张之洞
4.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
.... 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
发动民众、5. (2017. 湖北黄冈模拟)“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
“戊戌”体现的是旧历千支纪年法,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
A.1894 年
B.1901 年
C.1899 年
D.1898 年
6.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自强求富C。
变法维新D。
民主科学
7. 在戊戌变法措施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内容是()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改科举,废八股
C。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D。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8. (2017. 广东月考)如果要拍摄“戊成六君子”专题片,下列人物不属于“戊成六君子”之列的是()
A。
谭嗣同、刘光第B。
康有为、梁启超C。
林旭、杨深秀D。
康广仁、杨锐
9. 年轻的光绪帝在危局的刺激和康有为等人的感召下,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下令变法。
据此判断: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B。
抵制外国侵略
C。
镇压农民起义D。
维护清朝统治
10. 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
A。
奖励发明B。
废除科举C。
废除八股D。
裁汰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