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与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这需要每一位龙的子孙共同行动。
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怀揣中国梦,笔写中国情,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为地方写作者,我们更想畅谈一下自己身边的文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昭通文学成就辉煌,已成为昭通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早在2006年,昭通政府就提出:“昭通文学艺术和昭通作家群是昭通的文化品牌。
我们搞旅游业是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来看,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必须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支撑旅游业搞不好。
”可见,文化是灵魂,昭通文学艺术便是昭通旅游发展突出的亮点之一。
把昭通文学打造成为一个品牌,结合昭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资源,可以带动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政治、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昭通曾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也曾是云南著名的“小昆明”。
过去的辉煌不在,如何实现复兴,是摆在昭通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同时,昭通也必须实现复兴。
原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曾在2013年7月发表讲话,指出要“重塑‘小昆明’,实现‘昭通梦’”。
而实现“昭通梦”,离不开昭通文学这个文化品牌,需要增加文化自信心。
一、昭通文学正能量散发的文化自信梦是体现了人的价值观,梦的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文学在为实现中国梦想的征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其精神动力的作用。
著名评论家何建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在正能量中散发出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昭通文学应当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应该挖掘实现生活中真善美的素材,表现阳光的、芬芳的情怀。
2013年7月8日,昭通电视台召开《视角》微电影栏目恳谈会,特别邀请昭通本土知名作家与会。
恳谈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昭通作家群创作一批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微电影剧本,着力宣传、弘扬昭通的正能量,扩大昭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加快发展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
作为影视艺术,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的正能量。
昭通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书写苦难。
这在过去,可能是昭通的现实。
而现在,发展中的昭通,已踏上了建设小康生活的金光大道。
如果昭通作家眼里只有苦难,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恳谈会上,旅游局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好大一对羊》的成功,引起外界对昭通特别是对大山包的关注,同时,“好大一对羊”被注册为一个商业品牌,为大山包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是,《好大一对羊》书写的苦难、贫穷、丑陋,虽然具有其艺术的真实性,但也在现实层面上起到了负面的宣传。
昭通在外里的整体上形象并不乐观。
许多人认为,昭通过去出土匪、草莽,今天出贫穷、苦难,出无赖、流氓。
许多工地老板招小工,都不愿意招昭通的打工者。
如果我们的昭通文学不积极地塑造一些新时代的昭通人的形象,文学品牌的价值大厦就会崩塌。
审丑是艺术的一种方式,但仅只是特殊年代、特殊环境里的发展需要,比如闻一多写的《死水》,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里,它是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的。
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即使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也不是主流,不应该着重关注。
在2010年,昭通作家在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达519件,出现了井喷现象。
但近几年来,发表数量有所减少,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应该是昭通作家抒写的内容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过去,昭通文学热衷于书写卑微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苦难,体现作家的悲悯情怀。
今天,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昭通作家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塑造美好的形象,让文学放射出正能量,温暖世道人心,坚定前进的脚步。
正如著名评论家雷达所说,“我们可以借助文学特有的情感驱动力和艺术感染力把中国梦置入广大人民的心田。
”让“文学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
二、昭通文学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自信雷达认为:“文学生产就是文化生产,文学精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文化软实力的表征,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重要凭靠。
”所谓“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的《世界报》就评论说:“这不仅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印尼《星洲日报》也认为,这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
对于昭通文学来说,夏天敏和雷平阳先后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这对于昭通这个小地方来说,也是相当震撼人心。
他们两人获奖,标志着昭通文学的走向成熟。
他们的成就,体现了昭通这个相对贫瘠的山区具有相当不俗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昭通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
“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后,“‘朱提银’在全国的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代表‘云南多元文化的缩影’的朱提文化”。
发掘昭通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但在昭通作家里,真正挖掘地方文化,发挥文化优势的作家屈指可数。
曾令云独树一帜,主要挖掘昭通本土文化,创作了《啼血杜鹃》《清官亭的传说》《龙卢演义》《姜亮夫》《罗炳辉》《氏龙家祠》《豆沙关》《群星璀璨》《乐马厂》《云兴街》等著作。
如《罗炳辉》,作者把史学与文学的笔法相融汇,生动地再现了罗炳辉将军从出生于贫苦农村中的“干娃”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光辉历程。
作家在历史的命运与时代的轨迹中,紧紧把握罗炳辉将军成长的脉络,竭力凸显出历史小说的独特张力。
再如,他新出版的长篇巨制《云兴街》,以感恩故乡的豪迈情怀,抒写昭通社会历史、风土人情,阅读起来给人一种自豪的历史感。
作者通过挖掘本地文化,体现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出浓浓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昭通文学是昭通的一个品牌,它的发展繁荣,一定会提升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为昭通的复兴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三、构建昭通文学梦想的大厦的文化自信文学梦想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正如董学文所认为的那样,“文学理想要同中国梦结合”,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理想务必要同民族的梦想相结合。
文学的梦想与社会的梦想互为表里,相互渗透。
昭通作家的文学梦想,就应该体现中国梦想,体现昭通的梦想。
昭通全民好学,热爱文学。
无论是学生、教师、工人、干部,还是农民、小贩,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真可谓“全民创作”。
在昭通,你随便在一个书店、一个报刊亭,都可以买到《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这样的大型的纯文学刊物;在昭通,你随处可以见到官方的、民间的所办的文学小报、文学杂志,过去有学生凑饭票办刊物,现有自费办刊、出书;在昭通,你可能会见到一个三轮车师傅正捧着一本《大家》阅读,可能会发现一个卖烘烤的小贩竟然是一个大诗人,还可能看到守大门的保安也是一位诗作上了《人民文学》《诗刊》的诗人。
如果你走进田间地方,看到泥土里生长的除了庄稼,还有文学。
昭通人热爱文学,对文学怀着崇敬与虔诚,文学的梦想,文化的自信,在精神的殿堂里熠熠生辉。
昭通人怀着文学梦想,穿过泥沼,来到了春暖花开的城市,过上了有地位、有尊严的生活。
于是,有的文学的梦想凋谢了。
通过文学走上从政道路的作家,握紧了话筒,忘记了笔筒;通过文学从农村进到城市的作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知足常乐,江郎才尽。
许多人都认为,昭通作家通过文学改变人生后,就沉沦了。
文学梦想的光环散尽了,昭通文学乏力的一个原因就可想而之了。
能像夏天敏、曾令云这样,穷其一生,为文学梦想奋勇前行的人,还是不多。
他们虽然人生七十,但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他们心怀最纯洁的文学梦想,文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反之,只会山穷水尽。
昭通人心怀文学梦想,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有目共睹。
但是,我们要让这个梦想四季常绿,春色满园,就应该将文学的梦想提升到中国梦想的层面,即“融入于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期待的理想,是一种把人民的信念、好恶和审美追求日臻完善地统一于艺术创作上的理想”。
只有真正建构起这样宏伟的文学梦想,昭通文学才会永葆青春,绚丽多姿。
如果文学梦想仅只是一个人梦想,仅只是想通过文学改变个人的命运,这样的文学梦,是不会做的长的,也不会做大的。
昭通文学绚丽多姿,文化自信铿锵有力,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昭通文化旅游的开发插上鲜花。
在昭通作家奋进的脚步声里,自信的歌声里,昭通的发展也会风生水起,梦想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