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小编希望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此时侵权人需要对受害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这责任主要就是民事责任。

同时,我国关于侵犯隐私权也是进行了很多规定,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一、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采取变通的方法,规定对侵害他人隐私权,造成名誉权损害的,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事责任。

其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这是最高司法机关对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第一次司法解释。

二、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重申这一原则。

该《解答》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这一司法解释继续沿用1988年司法解释的原则,对隐私权仍然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

三、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妇女的隐私权,都作了明文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
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损害妇女的名誉和人格。

”在《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都设置了保护残疾人、消费者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条文,在这些关于合法权益保护的条文中,都包含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四、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对隐私权保护的条文。

1979年《刑事诉讼法》、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都规定对涉及隐私(阴私)内容的案件不公开审理,这同样是对隐私权的保护。

在新修改的这两部法律中,同样强调了这样的原则。

除此之外,2002年12月23日,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首次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

在这部草案里也提到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即:
1、隐私权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2、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

3、自然人的住宅不受侵扰。

自然人的生活安宁受法律保护。

4、自然人、法人的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

禁止以开拆他人信件等方式侵害自然人或法人的通讯秘密。

5、收集、储存、公布涉及自然人的隐私资料,应当征得本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