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学案》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1)鸦片战争后,涌人中国东南沿海。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产品。
2.表现(1)洋纱取代土布,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与“耕”分离。
(3)中国的丝、茶日趋。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
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代表(1)(2)地方:、李鸿章、、张之洞等。
3.活动(1)创办军事工业①目的:以“”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崇厚经营的天津。
(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北洋福建①目的:以“_”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和,张之洞设立的和湖北织布局。
(3)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_、南洋和_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对外国的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背景(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受丰厚利润的刺激。
(3) 受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1)时间:19世纪(2)地区:在沿海(3)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1)上海的发昌机械厂;(2)广东南海的;(3)天津的。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生产方式产生了。
重点突破1..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的理解与认识《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
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
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
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2. 洋务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制造局。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属于近代企业。
但是军事工业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里,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不面向市场。
而民用工业的经费既有清政府调拨,更多的是民间投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正是民用工业的创办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 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方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
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和近代海军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消极方面: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民用工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4. 19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企业类型及其影响首先,要明确近代企业当中“近代”的含义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企业。
依据这一标准衡量,19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企业有外国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
《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便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了一些近代企业,这些近代企业的设立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主权,方便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并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于是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洋务企业的创办,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防力量和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9世纪60、70年代,由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再加上洋务运动的诱导和示范,以及通商口岸外商企业的刺激,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引起了中国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新的抗争与探索奠定了基础。
[典例解析]例1(09年福建卷)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答案:C。
例2、(09年全国卷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
《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例3.2008·全国Ⅰ卷)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
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
”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B.徐继畬C.郑观应D.严复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根据题干中近代“中英战争”,可断定其为鸦片战争。
C项郑观应是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D项严复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均可排除。
鸦片战争刺激了“新思想的萌发”,其代表人物涉及到A项姚莹和B项徐继畬。
姚莹的《康輶纪行》,属边疆史地专著,是考察“中国西南各地”后写成的,对英法历史有所阐述,但关注重点在康藏地区,与题干“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等明显不符,可排除。
徐继畬的《瀛环志略》详细、完整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情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冲破封建思想樊笼,可以证明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
例4.(2008·全国Ⅰ卷)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根据题干中“官、商”等信息可判断该企业为官督商办类型的洋务企业。
C为民族工业,D为外商企业,均可排除。
A为官办军事工业,B为洋务派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二者均为洋务企业。
“工商食官”的传统决定官办军事工业不可能让私人涉足,可排除A,所以选B。
例5.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企业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解析:此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阶段的资金来源,涉及了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深层次考查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化不同时期,中国是怎样解决资金问题,以及中国今天的引进外资和清政府时期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不同。
A选项错在时间上,民用企业的出现易于军事工业;B选项不全面;C选项即洋务运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
答案:D。
例6.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
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
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
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的银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