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一总则1.1为使城市中低压电网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中低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达到优化电网结构、保证电能质量、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经济性和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满足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的需要,建设与重庆直辖市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中低压电网,特制定本技术原则。

1.2鉴于供电的重要性,为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市中低压电网的实际和发展,依据国家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参照国内外大城市电网的先进供电经验,提出满足本市供电要求的相应规定,用以指导编制城市中低压电力网建设与改造工作。

1.3本技术原则中未做出规定的内容,应按照颁发的《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等有关规定执行。

1.4本技术原则适用于本城市中低压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本技术原则的解释权属市电力公司。

二一般技术原则2.1本技术原则以实现市电力公司2010年城网供电可靠率、线损率指标为改造目的,结合改造地区的实际情况,开闭所,配电房以及电缆沟的土建以中期规划(10年—20年)为改造目标。

10KV、380V配电网的网络则以2010年负荷发展情况为改造目标。

当负荷密度增大到一定水平时,可另敷新线路或插入新的变电站,网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1.1变电站部分2.1.1.1.变电站10KV侧主接线方式:宜采用单母线分段。

2.1.1.2.变电站10KV侧短路电流的控制:在不考虑主变10KV侧并列运行情况下,应将短路容量控制在25KA以内。

2.1.1.3.10KV中性点接地方式:当10KV系统电容电流IC<10A时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当IC≥10A时,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2.1.2.10KV配电网2.1.2.1.10KV城市配电网应以城市道路为依托,每一条主干道至少应留有一条架空线路走廊,主干道和次干道均应有电缆敷设位置。

即:预留电缆沟、排管或隧道位置。

架空线路路径的选择应减少同江河、道路、的交叉且禁止跨越电气化铁路。

2.1.2.2.通过对10KV配电网的改造,应逐步优化网状结构,使10KV 配电网形成多个开环运行的单环网和“T”型以及“#”型网,每隔大约2500KVA(装建容量)对10KV线路进行分段,分段开关和线路联络开关应采用带电压互感器能电动分、合闸的负荷开关,装建容量在630KVA及以上的用户支线与公用线的T接点处应装设负荷开关。

环网应以不同的变电站或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作为电源点(在目前变电站少,分步不均匀的情况下,可暂时以开闭所作为电源点)。

相邻变电站之间的10KV配电网络主干线,应形成单环行网络(开环运行)。

以便在计划检修或事故处理下转供部分负荷,缩小停电范围。

2.1.2.3.10KV配电网络的安全准则是:对于重要用户,必须具备双电源,重要用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除由双电源供电外,必须要求用户另外增设应急电源。

以下电源可作为应急电源:独立于正常电源的发电机组、蓄电池、干电池。

在此前提下,应能保证当任何一个10KV 电源检修停运时仍保持向用户继续供电。

2.1.2.4.10KV导线截面应按输送容量的1.5~2.0倍考虑,一次选定,多年不变。

在市区内主干线截面应为185平方毫米及以上。

考虑城市电网的发展,分支线截面不宜小于70平方毫米。

导线的正常运行负荷应控制在其安全电流的2/3以下,超过时应采取分流措施。

10KV 配网的供电半径市区一般不超过2公里。

2.1.2.5.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主城区沿街线路和受客观条件限制,如:穿越树林、公园、人口稠密区、化工污浊区、与建筑物距离较近的城镇架空线路,应采用同等规格的绝缘线。

为实现供电可靠性指标,主城区架空线路的绝缘化率应达到90%,其它城网架空线路的绝缘化率应达到50%.2.1.2.6.为实现绝缘导线的全绝缘化,绝缘导线应采用专用绝缘金具.绝缘导线施工时必须对切开连接的裸露接头接续金具应加装绝缘罩或防护措施。

绝缘线路上每隔适当距离应加装专用绝缘线接地线夹。

2.1.2.7.为提高中压配电线路抵御污闪事故的能力,减少检修工作量,市区10KV架空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一律按20KV设计。

2.1.2.8.10KV架空线电杆,市中心选用15米或18米混凝土杆或钢管杆,郊区可采用12或15米混凝土杆。

在市区或不能生拉线的地方,耐张、转角、尽头杆应采用方杆。

10KV架空线的规范档距,市区40~50米,郊区40~60米。

超过档距必须按送电线路进行设计。

2.1.2.9.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线路的过负荷能力,降低线损,增大检修周期,应推广采用新型节能金具,如:接续金具采用C型线夹、压缩型并沟线夹;耐张线夹采用HD型铝合金耐张线夹。

2.1.2.10.逐步淘汰老式绝缘子,如:PT-20型针式绝缘子,X-4.5型悬式绝缘子。

在架空裸导线上推广采用防雷击效果显著的柱式绝缘子,在绝缘线上采用体积较小的硅橡胶合成绝缘子等。

横担采用喷塑或搪瓷横担。

2.1.2.11.10KV架空线路上应优先采用合成绝缘子外套的氧化锌避雷器,逐步淘汰瓷外套的氧化锌避雷器和碳化硅阀型避雷器。

避雷器额定电压应大于17KV,持续运行电压大于12KV。

2.1.2.12.在规划局明确提出不同意新建架空电力走廊的地区、对市容环境的有特殊要求、架空明线必须下地的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且负荷很大的用户可考虑使用电缆。

2.1.2.13.公用电缆网的结构型式应尽量采用环网式,电源线路之间的环网应采用带负荷开关的环网柜,电缆线路的分段和分支采用带负荷开关的电缆分支箱。

当负荷小于5000KVA时,应尽量避免从变电站10KV室出专用线向用户供电。

2.1.2.14.电缆型号采用YJV2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主干线电缆截面应选用铜芯240平方毫米及以上。

电缆的绝缘水平按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考虑,即选用U0/U/Um=8.7kv/10kv/12kv型电缆。

电缆的正常运行负荷应控制在安全载流量的1/2左右。

2.1.2.15.地下电缆敷设方式主要有:排管敷设、电缆沟敷设、隧道敷设。

(1)、在变电站出线处及重要道路上电缆条数很多(12条以上)的特殊地段,应考虑采用电缆隧道敷设方式。

隧道敷设应在变电站和重要道路建设及改造中统一规划。

(2)、在主城区沿街、城镇主干道、穿越公路和穿越绿化带的地段,宜采用排管敷设方式,排管一般为:8孔—12孔,内径大于150mm。

排管管材宜推广采用不需要浇制混凝土保护层的波纹PVC管、高强度塑料管等新材料。

排管不宜采用水泥排管。

(3)、在主城区其它区域和城镇其它沿街线路,以电缆沟敷设为主要的电缆敷设方式。

电缆沟的规格一般为:9孔—12孔,主干沟1米宽*1.2米深,简易沟0.6米宽*1米深。

电缆沟的排水必须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4)、直埋敷设方式仅适用于T接配电房、箱式变压器且电缆长度较短,无中间接头的线路上。

(5)、电缆线路不宜经过桥梁,若确实需要,应在满足消防等技术要求条件下,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2.1.3.配电变压器2.1.3.1.新增柱上变压器的设计原则是:小容量,多布点,减小供电半径。

2.1.3.2.柱上变压器应靠近负荷中心,容量以315KVA为限,不敷需要时,应新增变压器。

受地形和环境限制不便过多增变的地区,可考虑使用400KVA变压器。

变压器台架宜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

为提高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水平,其高峰负载率应不低于60%。

2.1.3.3.新投入使用的配电变压器应采用S9系列以上变压器,可试用部分非晶态变压器。

所有S7型以下的高损耗变压器必须逐步更换。

S7型铜芯变压器应继续使用,但投运时间在10年以上和存在较大缺陷或不利于安全运行的可选择更换。

2.1.3.4.在负荷密度极大,人口稠密且不能新增柱上变压器的主城区可考虑使用箱式变压器。

箱式变压器因受通风散热影响较大,宜采用变压器与配电箱体合一的紧凑型结构。

箱式变压器的高低压侧均应采用电缆。

2.1.3.5.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成网,单台变压器应设辅助接地2~3组。

接地线截面不少于25平方毫米,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Ω。

低压线路主干线和分支线末端,零线应重复接地。

三相四线接户线入户支架处,零线必须重复接地。

2.1.3.6.柱上变压器的高低压引线应采用绝缘线且接头处应加装绝缘保护罩。

变压器的低压侧出线回数不得少于两回。

315KVA以上变压器低压侧宜加装熔断式隔离刀闸或空气开关,开关容量按变压器额定电流1.5倍选择,严禁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2.1.4.低压配电网络2.1.4.1.低压配电网的结构应简单可靠,采用以柱上变或配电室为中心的放射式结构。

低压网络(含一户一表改造)应严格按照重庆市电力公司颁布的《零星业扩管理办法》中相应的技术要求执行。

2.1.4.2.为满足线路与建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要求,减少外力破坏事故,在主城区或树线矛盾突出的地区低压架空线宜采用绝缘线。

主干线一次建成(短期内不改造的建筑物),10年内不再更换。

2.1.4.3.主城区低压架空线路导体材料宜采用铜线,如:铜芯皮线、铜芯绝缘线或铜芯电缆。

架空线线径选择如下:主干线95~120mm2,支干线50~95 mm2,分支线25~35 mm2。

低压电缆主干线选用VV22-4*240mm2,支干线采用VV22-4*120~185mm2,分支线采用VV22-4*50~95mm2。

使用铝芯线为低压干线的供电局,线径按相应规格进行折算。

2.1.4.4.每一配变台区应采用同种金属的低压线,不同金属导线不能直接搭接,跨越街道的低压线档内不应接头。

低压绝缘线应尽量与同电源的10KV线路同杆,且其断开点应与10KV断开点相一致以利安全和减小停电损失。

2.1.4.5.低压架空线路档距不宜超过40米,下户线至第一支持物长度不得超过25米,超过时应新架立水泥杆。

接户线沿墙敷设时,两支持物间不超过8米。

2.1.4.6.低压主干线及支干线的供电半径主城区一般为120米以内,一般居民区为200米以内,郊区可适当延长。

2.1.4.7.低压线路的零线应与相线截面相同,同一地区的低压下户线相位应统一排列或用明显标记。

如:采用不同颜色绝缘子、不同颜色导线等方法予以区别。

低压线使用绝缘线时,零线应采用同等规格的裸导线。

低压架空干线应用铜并沟线夹或新型的绝缘穿刺线夹联接。

2.1.4.8.为改善电压,降低线损,纯照明负荷的居民楼或单相负荷大的用户应避免采用单相供电,三相四线制低压线的各相负荷应力求平衡,不平衡度应小于25%,零线电流应不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5%,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及时进行负荷调整。

2.1.4.9.低压线路的改造宜以变压器或配电房为台区成片进行。

改造重点为:新建的或建成时间不长的居民住宅楼、居民小区、10年内未纳入城镇改造计划的街道或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商业繁华地区,普通居民下户线的线径应按40—60W/m2或4~10kW/户设计,高级住宅或建筑面积大于100 m2的住宅按8~12KW/户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