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与协同创新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 的快车道。我们用十多年时间,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从 精英教育阶段快速推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 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已经成为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 紧迫的任务。
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支 撑国家创新发展。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3、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2012年7月6号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
在十八大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上印发了《中共中
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 见》。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核心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强化企 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政策环境和支撑 条件,关键是系统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的决策体 制、科技评价体系、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科技人员评聘管理
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 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国家将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
奖励性资金支持。 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全程绩效管理模式。
三、“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
建设一批代表中国高校能力、具有一定体量规模、有效 应对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大创 新基地,是“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 2013年至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选择国际科学前沿和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迫切的领域,择优、择重认定 不超过80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 2017年后,在总结实施成效和经验基础上,按照中央关 于深化教育、科技、财税等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动 态调整组织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制度,重点是全面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高校要有足够的胆识和胸襟,站在科技体制机制 改革的前沿,打破“封闭、分散、低效”的格局;充 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
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
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能力,持续发现并不断解决重大问
题的科研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 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3.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
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创新模式。
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 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建立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
确定计划总体思 路和基本定位, 成 立 “ 2011 计 划 ”研究小组。
召开专题研讨会, 形成征求意见稿。 广泛征求高校及有 关单位意见。
多次在部党组会和部 长专题会审议。 12 月 下旬,报国家教育体 制改革领导小组。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012年3月23日,颁布了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的意见》
三、“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
面向科学前沿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 追求卓越 国际接轨 传承文明 咨政育人 支撑传统 产学融合 政府主导 创新引领 促进交叉 世界一流 创新理论 服务发展 引领新兴 贡献重大 区域急需 影响突出
Why
Who
What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以高校为主体,充分联合其
“1148”的 他创新主体 核心内容
人才、学科、科研 三位一体
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大力
推动协同创新
How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1.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 根本出发点
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 聚一流团队,在解决国家急需的过程中,创造一流的成果, 培养一流的人才,构建一流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一流的创 新优势和创新平台。
“2011计划”与协同创新
王延觉 2014年5月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三、“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要求 四、“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办法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
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紧紧扣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 量”这一核心问题,从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质量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国家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攻关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 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 发展的战略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高质量的智力支撑。 高质量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鼓励高等学校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 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形成 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破解“千校一面”的局面。 高质量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通过大力增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来大幅度提高人才 培养水平。
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和取得明显培育成 效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3.多元支持,绩效奖励 “2011 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国 家、地方和高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政策倾
斜,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
1、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
讲话通篇贯穿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线, 明确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指明了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的方向和路径。
要把推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作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方向。 要把四大能力的同步提升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 要把协同创新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选择。
◆2012年5月7日,颁布了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实施意见》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
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一、“11计划”背景和意义
1、贯彻落实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实施方式
1.全面开放,分层实施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面向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开放。鼓励有条件 的高校积极开展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省级 2011计划”。在此基础上,国家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 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 2011计 划的整 体实施 框架
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 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既是目标和 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2.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任务 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是指: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是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 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 型国家建设,推进高等教 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 加紧密结合的具体行动。
是深入实施《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推动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 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011 计划
是继211工程、985工程 之后,高等教育第三个 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 计划,是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新的里程碑。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袁贵仁部长在专题会上指出:
“2011 计划”在设计之初就打破了以往计
划、工程的思路和理念,契合了三中全会的
新精神、新要求和新思路,“ 2011 计划”是
教育部党组落实三中全会的具体抓手之一。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是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 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的总揽性抓手。
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
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 的主力阵营。
二、“2011计划”主要内容
4. 推动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 要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
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重点从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评 价、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 等八个方面开展机制体制创新,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 打破高校与社会其他创新力量间的壁垒,发挥人才作为创 新核心要素的作用,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合理 流动与充分共享,实现高校创新实力的提升。
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 合 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讲话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断提 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 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
一、“2011计划”背景和意义
2、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