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

学习刑法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张明楷教授的《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

这本书于XX年3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1万4千字。

按照本书的内容提要的说法,本书旨在促进中国刑法学派之争的形成,作者以刑法规范为根据,以学派之争为主线,对刑法学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表明了基本立场:客观主义、实质的解释论、结果无价值论、客观的未遂犯论、部分犯罪共同说、并合主义等。

在通读全书之后,总的感觉是这本书是刑法学界很有特色的一部理论著作。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从自己坚持的基本立场出发去解释具体的法律条文,讨论具体的疑难问题。

在论证自身具体观点的合理性时,非常注重前后立场的一致和自身理论体系的和谐,避免出现立场对立的具体结论。

这在国内刑法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刑法学界的旧派与新派的比较和分析。

同时,作者对中国刑法学界的理论研究特点作了必要的论述。

作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刑法理论一直声称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事实上却与重视主观内容与心态的主观主义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书的第二部份,是犯罪论当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比较和分析。

在权衡两者的利弊得失的同时,作者表明了
自己倾向于客观主义的基本立场。

并且认为,从我国新旧两部刑法的立法思路的变迁来看,旧刑法更多地体现了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而新刑法则有意的向客观主义倾斜。

作者对新刑法向客观主义倾斜的立法态度表示了赞赏,同时对传统理论当中包含的比较浓重的主观主义色彩,提出了学理上的批判。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论述如何解释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

作者全面论述了形式的解释论与实质的解释论,表明了自己倾向于实质的解释论的立场。

在作者看来,实质的解释论侧重于犯罪的本质,有利于确定犯罪的合理范围,这样研究时也更有深度,也是更接近立法原意的。

从作者前后的刑法立场来看,作者提倡实质的解释论,这与作者认为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在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之间,显然作者更看重的是犯罪的实质概念,即法益侵害。

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比较和分析。

因为作者坚持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法益侵害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所以在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间理所当然地会选择结果无价值论。

作者认为,提倡结果价值论,有利于合理控制犯罪的范围,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得没有发生实际危害结果的行为不受刑法的制裁。

此外,在判断正当行为是否成立时,其客观的危害结果是重要的判
断指标。

在紧急避险当中,受到损害的法益和被避免发生损害的法益相同时,根据结果无价值理论,这样的结果是法益并没有受到损害,因此不能认为是犯罪。

对于传统理论当中一直主张按照犯罪未遂处理的对象不能犯和工具不能犯,作者认为,根据结果无价值理论,这些行为根本不可能造成实际的客观危害结果,根本没有任何法益受到损害,因此不能作为犯罪处理。

本书的第五部分,是客观的未遂犯论与主观的未遂犯论。

作者认为,从实质上看,新刑法采取的是客观的未遂犯论。

作者在两者之间倾向于客观的未遂犯论,基于这一基本立场,作者提出了在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方面的一系列的新观点。

作者主张的既遂和未遂的认定标准,更多的包含了客观行为,特别是实际的危害结果和危险性的要素,与带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的传统理论差别很大。

本书的第六部分,是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

作者论述了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表明了自己赞同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立场。

作者认为,在数个行为人基于不同的犯意同时对某一法益实施侵害行为的情况下,不同的犯罪构成之间的重合部分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在教唆犯教唆之罪与被教唆者所犯之罪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教唆之罪与实际实施之罪的重合部分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本书的第七部分,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的共犯从属性与共
犯独立性。

作者论述了共犯从属性理论和共犯独立性理论的含义,并且评价了中国刑法学界某些学者主张的共犯从属性与独立性两重性理论和共犯独立性理论。

作者认为,这些理论不符合刑法的从属性理论和独立性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不可取的。

作者在共犯理论上坚持既非独立性,也非从属性,更非两重性的立场。

本书的第八部分,是关于刑罚的基础理论。

作者论述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以及作为折中理论的并合主义,表明了自己倾向于并合主义的基本立场。

并且认为,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体现的正是作为折中理论的并合主义。

在这本书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理论问题是张明揩教授倡导的部分犯罪共同理论。

这种理论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犯”(第262页)。

这种学说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同时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和共同犯罪中各个行为人最终罪名不一致时的刑事责任问题。

我从总体上对部分的犯罪共同说持否定态度,我认为,张明楷教授倡导的部分犯罪共同说,主要缺欠有二:一是对共同犯罪的认定过于理想化,只考虑不同犯罪之间构成要件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忽视了犯罪行为实施的实际过程;二是认定构成要件之间的重合部分有时难以界定,前文提到的故意杀人未遂与故意伤害致死之间的重合部分,就
很难取舍,此外,说抢劫包含盗窃还算差强人意,那么盗窃与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之间,又是怎样的包含关系,恐怕一时之间很说说清楚。

学习刑法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对于刑法条文的解释都有不同的看法,即究竟是主观解释论还是客观解释论。

我个人的观点是支持客观解释论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者的概念,主观解释论要求在解释刑法时要追求立法原意,而客观解释论要求在解释刑法时要遵循条文的客观含义。

若支持主观解释论的话,我们在解释刑法时就要去分析立法原意为何物。

可是问题就出现,立法原意是立法者的原意还是刑法法条当时制定出来的原本含义。

如果追求的是立法者的原意,那么由于立法者就是全国人大,我们就使追求原意的范围太宽泛。

所以我认为不应为了追求立法原意而去解释刑法,因为立法原意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而且若通过立法原意来解释刑法,只可能会出现扩大解释甚至是类推解释的后果。

并且这样解释会造成立法机关再一次进入司法领域,干预司法实践的顺利进行。

其次,如果我们坚持客观解释论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要将刑法法条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依照客观条件来解释法条。

因为刑法不可能朝令夕改,它是需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新月异的,所以我们不能追
求法条当时制定时所涉及的含义而是应该通过结合当下客观的条件来解释法条。

我们需要对法条赋予新的意义才能进一步将刑法条文适用到社会之中。

当然在适用客观解释论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地尊重刑法条文的本意,不能将不属于刑法条文一个范畴的含义强行解释到其中。

比方说,由于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仿真枪,于是就有一些人拿着仿真枪去抢劫的。

那么对于这些持仿真枪抢劫的人应当如何定罪。

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如何解释《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中持枪抢劫的加重情节规定的问题。

我们遵循客观解释的方法来解释这个情况,刑法条文中提及的“持枪抢劫”的“枪”的含义是如何。

从字面的含义来解释,我通过汉语词典找到“枪”指的就是具有杀伤性质的能够发射弹药的火器。

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一点,虽然仿真枪和真枪有差别,其不是以弹药作为杀伤性支撑,但是可以依靠空气压缩来提供杀伤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当杀伤力的仿真枪还是可以成为“持枪抢劫”的适用对象。

我们可以通过客观解释的方法得出持有一定杀伤力的仿真枪是可以定抢劫罪的加重情节“持枪抢劫”的。

不过我们要注意一点,如果对于法条不加以解释,一味地追求新的含义,可能会出现类推解释不合理的情况,那么不仅仅是扩大了抢劫罪的加重情节的范围,而且有可能造成
类推解释的后果,大大加重了犯罪嫌疑人的刑罚。

比如犯罪嫌疑人持有的是不具有一定的杀伤力的仿真枪,这里即使有持枪的外观,我们也不能将其定性为持枪抢劫,不然就会存在类推解释的误区,使犯罪嫌疑人的罪责大大增加。

我通过上述举例,说明了自己是支持客观解释论的,我们在解释刑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社会生活当下的客观条件,而不是去考虑法条制定时当时的立法意图,不然就会造成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困惑,使我们的法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在刑法讨论界除了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的争论之外,还包括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争论(当然有关上一个争论,在学界普遍支持的是客观解释论)。

接下来,我就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这个方面的问题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我研读了几篇刑法学家的论文,有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以及杨兴培教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