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写作

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写作(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

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

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

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

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

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

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

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

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

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

“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

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

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

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

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

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

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

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

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

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

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

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

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

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

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

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更为灵活了。

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

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

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

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

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

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

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

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

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

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

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江北、通滩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

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

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

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

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

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

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

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

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

例:昨天,《江阳新闻》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江北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

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

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

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

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

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

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

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

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

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

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

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江阳新闻》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黄岗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

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黄冈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

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黄岗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

”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

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

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

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

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

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

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

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

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

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

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

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

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

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

方法有四: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

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

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例1:反映蔬菜大王艾应全这个人物。

重点要反映他的致富带头作用,亮点在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很强的市场意识,特点在他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一门心思念好种菜致富这本经。

这就叫提炼精华。

例2:近期我们对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做了一组系列报道。

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

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

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

对一桶天下,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

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

而对川油钻采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

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

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

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

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华阳水中坝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

仔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江阳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

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华阳、邻玉、弥沱等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

然而,我到先锋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应全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

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

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

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

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江阳的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

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

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