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文化与社会一、选择题1.(2016北京西城期末,16)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中学生到社区宣传抗震救灾知识②市民观看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③某企业生产劳动防护产品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答案 D 此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①②正确,故答案为D。
③属于经济活动。
④属于政治活动。
2.象形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有趣的图画。
如马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与马有关的字就造了许多。
这一现象说明( )A.文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答案 B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A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象形文字字形来源于对实物的描摹,因此它本身就是一幅有趣的图画”,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C、D说法错误,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1)新年伊始,某中学美术教师举办了以“老物件”为主题的个人画展。
老式收音机、铁皮暖壶、大茶缸子……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通过画展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
老物件具有大魅力的原因在于(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D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①说法错误。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
任何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精神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正确。
4.(2018北京文综,24)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
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
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
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
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②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④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经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
针对游客涌入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政府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
这不是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的表现,①排除。
当地政府转变思路,变堵为疏,做到了自觉运用矛盾观点,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这一做法有利于消除因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故答案为C。
5.(2016北京朝阳期末,14)每年冬至来临,天气会愈加寒冷。
从古代农业社会开始,在饮食、游戏等方面,我国民间围绕冬至形成了不少传统习俗。
就饮食方面来说,老北京人讲究要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
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这表明( )A.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并享用文化B.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保持稳定C.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D.古典文化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答案 A 本题考查文化的产生。
材料强调传统习俗吃馄饨的由来,说明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C强调经济、政治对文化的作用,与题意无关。
选项B与题意不符合,且说法不合理。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选项D表述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6.(2018北京丰台二模,26)宣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周礼》中早有记载:“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在各国的宣誓制度中,宣誓的场所和对象各有不同,有的是宪法,有的是国徽国旗,有的是国家元首或议会,还有的是宗教经典等。
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宣誓形式虽有不同,但往往都意味着“承诺”,代表着责任。
这段材料表明( )①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烘托文化氛围,铮铮誓言显担当④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 从古到今,不同的宣誓形式往往都意味着“承诺”,代表着责任,体现了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宣誓者的历史担当,所以①③正确。
②④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7.(2017北京海淀零模,24)近年来,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守成”的创新文化,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和活力。
2016年,在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2.9亿元,走出了一条“创新拉动盈利”的路子。
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文化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C.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D.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答案 C 企业创新文化促进了企业扭亏为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C项正确。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制约”和“文化发展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排除A、B两项。
题干强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
8.(2018北京大兴期末,1)2017年7月17日,第五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开幕,以上为该届活动的结构图。
前四届惠民文化消费季系列活动中,累计消费人次达1.91亿,累计直接消费金额427亿元。
由此可见( )①首都文化的提升要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基础②首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③惠民文化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④惠民文化活动的深入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C ①在结构图中没有体现;④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结构图以及题干说明文化建设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惠民文化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9.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下列正确表达了经济发展对文化影响的传导顺序的是(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答案 A 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经济决定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会刺激文化产品生产者加大投资,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所以传导顺序为①→③→④→②,故选A。
10.(2018北京昌平期末,23)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城市人文建筑,它们的价值不仅仅是“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给“逝者如斯”之叹略作一些补偿,更是一隅供人们精神追忆的历史空间,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为更好地展现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风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 )①故居管理者开设微信公众号,加强与游客的交流②所有故居都由属地政府相关部门直接管理③故居建筑改造为酒吧宾馆,开发其特有的经济价值④通过真人表演等方式还原过去的生活片段和传统风俗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 ②的做法不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排除;③的做法不利于故居的持久保护,不利于展示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风貌,排除;①④符合材料要求。
11.(2016北京东城期末,14)网络中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
以下关于文化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 A 此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
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产生,排除③。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排除④。
①②正确表述了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A。
12.(2016北京昌平模拟,25)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这表明(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②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③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 D 此题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
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排除①。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④。
综合国力的提升为申奥成功奠定了基础,可见②正确。
申奥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可见③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北京西城二模,39)主题公园进入中国20多年来,全国约2500个主题公园,其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
20世纪80、90年代,那些简单模仿国外的主题公园,包括科幻、机动游乐、动物观赏等,以及“西游记宫”“大观园”“三国城”等人造景观,大都好景不长,陆续关门倒闭。
经历了漫长的沉寂期后,经过洗牌和转型,我国某些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几家国际巨头也抢滩中国内地,这几年主题公园的投资热潮再度掀起。
近年来,抢滩中国内地的两家国际巨头,都是主题公园的成功代表,他们的共同点是有电影故事、卡通形象等文化内容作为基础,主题公园完全是基于文化内容打造的。
例如其中一家主题公园对卡通虚拟人物、电影虚拟人物做了细化分组管理,把消费人群划分为“女孩组”“男孩组”“男性成年人组”“通吃组”等,进而根据这些组别决定衍生品(如带有卡通虚拟人物形象的纪念品、玩具、服饰等)的开发市场。
这些国际主题公园60%的收益来自衍生品等二次消费,与之相比,中国本土主题公园大多缺乏文化内容基础,收益的90%来自单一的门票。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围绕“主题公园”的话题,自选角度,提出你的核心观点,然后进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