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创设的好坏,对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非常关键。
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个清晰的物理情境,并作用于学生,同时要引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与新的问题情境对峙,使学生感到新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不协调,从而产生认知需要,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
创设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最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才最高。
因此,形成良好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是问题的难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只有既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为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此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及智能水平,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做到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探索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认真思索总结出来的。
可以说观察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验结果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发生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进行“汽化”的
内容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夏天大家常用扇风的方法来降温,冬天一阵风吹来,也会觉得特别冷,是不是风可以降低气温呢?”然后,教师分别在两个铁架台上挂两支温度计,并让学生记下它们的初温。
随后用电风扇给其中一支温度计吹风,经过5分钟后再记下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次实验记录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新的问题:“既然不是风降低气温,那是什么原因使得温度降低呢?”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很多生活物品都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而我们的很多生活经验却与物理知识相违背。
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人们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或错误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述“浮力”这一内容时,以“铁比水重,为什么铁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述“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时,以“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会升高吗?”为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3.观察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物理原理和规律,而物理知识的应用就是解释自然、探究自然、改造自然。
在教学中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请学生观察录像或照片:蝉把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吸吮树汁;沙漠之舟——骆驼靠着宽大的脚掌在柔软的沙地上行走。
针对这个情景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1)蝉的口器对树皮是否有压力?骆驼的脚对沙是否有压力?
(2)蝉的口器尖尖的,能插入了坚硬的树皮。
骆驼宽大的脚掌在柔软的沙地上行走却陷入不深,从中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4.利用图表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图表资料等原始情景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经过分析、综合、提高到抽象概括的认识高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例如,学习“比热容”这一节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下表所示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对比几种物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从而产生学习需要。
教师适时提问: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相同吗?什么物质的比热容最大?液体和固体的比热容谁大?这样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
讲课时可将其放在讲述课本内容之前提出,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并始终带着悬念去听课。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
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参与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引导使讨论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教师不能只是传授教科书上已有定论的东西,而是要解决学生知之不多和不熟悉、不知道的东西。
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磋商,分析研究,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寻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论证自己观
点的正确性。
此外,教师不能用所谓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
研讨问题的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行。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