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

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

石器多为磨制。

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

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

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

在此之前,在龙山文化城址和商代文化城址之间尚未发现夏代文化城址。

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城市发展史及夷夏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4、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代虢季墓时代:西周晚期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考古队黄河水利考古队简介:虢季墓,即200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墓,葬具为重椁单棺,随葬器物丰富,种类繁多,放置有序,为7鼎6簋规格。

随葬品还有大量的青铜礼乐器和玉器。

青铜礼乐器有鬲、方壶、豆、盘、方甗、尊、爵、觯、方彝等和编钟、编磬等,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

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和玉组佩,死者腰身部位还发现一组珍贵的腰带饰。

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缀玉面罩,由14件象征面部特征的玉片连缀在丝帛上制作而成,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瞑目”造型,也是汉代金缕玉衣的雏形;一套8件有铭文的铜甬钟,是迄今西周晚期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惟一一套最为完整的甬钟;由十二种金器组成的黄金腰带饰,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整件毛织衣物,是国内同期墓葬发掘中仅见的;皮马甲及盾牌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用墨在10余片圭形片上书写而成的遣册是国内发现的时代较早的书法珍品;300多件仿生动物玉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北温带地区生物品种。

据器物铭文考知,墓主人为虢季,为西周晚期某一代虢国国君。

除出土文物外,按一定行列摆放的为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陪葬的三座车马坑,紧密地连在一起,是中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车马坑群。

虢国墓地发掘所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青铜礼器和组合玉佩饰的出土,对认识西周末期与春秋早期虢国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研究方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

增进了对诸侯国贵族埋葬制度及丧葬礼俗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古代礼乐制度提供了依据。

6、陕西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时代:西汉发掘地点: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简介:阳陵为西汉景帝及王皇后的同茔异穴合葬陵园。

阳陵从葬坑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位于帝陵东南,北区位于帝陵西北,各有24个从葬坑。

阳陵从葬坑出土文物有铜、铁、金、玉、石、陶、漆、木、骨、蚌、丝、麻等各种器物,以及麦、粟、菽、黍等各种粮食标本。

其中数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陶塑制品,包括各类陶俑及陶塑动物。

阳陵陶俑,多为裸体俑。

这种裸体俑又称着衣式陶俑,以别于塑衣式陶俑。

其特点是陶躯木臂,赋彩著衣。

从葬陶俑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数量极多。

以各种武士俑为最,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陶俑不仅是西汉军事制度的直接反映,也是西汉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信息的载体,对研究汉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陶俑本身,造型生动、刻划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山东省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和石羊村之间发掘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简介:丁公遗址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遗址总面积近24万平方米,时代为距今5500-2000年前后。

丁公遗址以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和重要。

遗址内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城墙宽25米左右。

城墙以内部分东西约310米,南北约350米,面积10.5平方米。

城外有宽30-40米的壕沟,最深处低于城内地面3米以上。

城内发现房屋基址近百座,其中既有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也有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

此外,还发现墓葬六十余座及陶窑、水井等重要遗迹。

出土各类遗物标本五千余件,其中一件为刻有十一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

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和大墓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浙江省余杭市瓶窑镇外窑村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浙江省余杭瓶窑镇汇观山遗址发掘,发现一处较为完整的良渚文化祭坛,是目前所发现的良渚文化规模最大的祭祀遗址,总面积近1600平方米。

祭坛西南部还发现一座棺椁齐备、随葬品丰富的大墓,这座墓也是目前所见良渚文化墓葬中墓穴规模最大的一座。

6、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时代:商周发掘地点: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露采坑、矿井、巷道、选矿场、工棚等百余处,铜、石、竹、木、陶质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

7、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西周虢仲墓时代:西周发掘地点: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上村岭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简介: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共出土文物3600多件(套),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从众多出土青铜器铭文来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国的一代国君。

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历、宣之际。

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玉质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见的。

此外,出土的玉遣册,上有用毛笔所写的“南仲”字样,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写字,对研究我国的书法起源有重要价值。

还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别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同时期考古中仅见的。

8、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时代:汉晋发掘地点:甘肃省河西走廊与敦煌两县交汇处(今敦煌市五墩乡)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甘肃敦煌汉悬泉置遗址面积2400平方米,发掘出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

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

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

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出土的2300余枚悬泉汉简,主要包括了邮置、邮书、信札等,其中有大量以“悬泉置”为名的文件,此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作“悬泉置以亭行”,有悬泉置吏马驰行和各种使用传车、传马以及接待过往各种人物的记录。

从大量关於西域各国使者途经县泉置的记录来看,当时相互来往的国家有好几十个,特别是简文中还有西域都护以外的中亚国家与汉朝来往的情况记载,其中祭越、钧耆、披垣三个国家在过去的传世文献中未曾见记载。

这些记录都与文献相印证,由此可认定,悬泉置是建立在我国河西走廊要道上的一处集传递邮件、传达命令、接待宾客为一体的综合机构。

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遗址,所以,悬泉置应为我国最早的邮驿机构,为研究汉朝与中亚关繫的历史提供了崭新的宝贵材料。

9、河南永城芒砀山汉梁孝王王后墓时代:西汉发掘地点:河南永城芒砀山南脉保安山东侧山腰发掘单位:原商丘地区文化局和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简介:梁孝王王后墓长2l0米,其墓道与梁孝王墓相对,有两个墓道,长约80米,南北宽5.5米;34个侧室及回廊,墓室内平面面积1.6万平方米,容积约为6500立方米,规模之宏伟,形制之复杂,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

墓室顶部有大型彩色壁画——《四神云气图》: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

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

这幅壁画为“历史最悠久、篇幅最宏大、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稀世珍宝,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称为“敦煌之前的敦煌”。

梁孝王王后墓有东西两个墓道。

东墓道位于山峰的东坡,是在岩石上露天开凿的,总长37.7米。

东墓道的西端连接前庭,前庭北壁有两个侧室。

因为在侧室门口发现刻有“东车”、“西车”字样,室内又出土有马骨和铜马衔,所以估计这两个侧室应是车马室。

东墓道西端有门和甬道相连。

甬道南北两侧各凿有两个侧室,是放置陪葬品的地方。

墓的前室西部有一斜坡甬道与回廊和后室即主室相连通。

后室是李王后墓的主体建筑部分,周围有回廊环绕。

后室西半部凿有一长方形凹槽,后室北壁凿有棺床室、侧室和过道。

过道西壁有两个小侧室,南侧室为浴室,北侧室为厕所。

厕所内有便池及扶手等,当为我国坐便器的最原始形态。

在南回廊的东段南侧有一仿楼阁式侧室,被称为储冰室,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冰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