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综合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 法治B德治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为思想核心。
A 王道
B 法自然
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5、美国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7、1880年美国()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C哈佛大学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 西塞罗C苏哥拉底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
A 经济的集中体现
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二、填空(每空l 分,共6 分}
1、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4、直到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 分,共1 8 分}
1、意识形态:
2、权力:
3、政治权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1 2 分,共3 6 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我国传统政治研究具有哪些特点?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 2 0 分}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C
3、B
4、A
5、B
6、A
7、D
8、D
9、A 10、ABCD
二、填空
1、儒家
2、国家政权
3、法家
4、马克思主义
5、社会价值
6、国家
7、公正
8、意识形态
9、政治权力10、理性经济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四、简答题
1、(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如礼治和德治等。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五、论述题
1、(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
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
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
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
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
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学生就餐管理制度
1. 学生餐厅是学校精神文明的窗口,是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公共道德和班级组织纪律状况的重要场合,每位学生都应该自觉遵守餐厅纪律。
2. 尊敬餐厅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不可粗俗无忌,无理取闹,有问题及时向校领导、班主任反映,通过正常渠道妥善解决。
3. 遵循“北进南出”的原则出入餐厅,学生放学后班级带队到从餐厅北面有秩序的进入餐厅。
在餐厅里要慢步轻声,切不可大声喧哗、嘻笑打闹,也不能敲打碗筷。
4.打饭时必须自觉排队,按先后顺序买饭菜,不插队或找已排在前面的同学捎饭。
保管好自己的餐卡,丢失后及时挂失。
5. 进餐时,请保持安静,且勿边吃边嚷。
因为这样既不文雅也影响其他同学就餐,从生理角度讲,还影响个人身体健康。
6. 吃饭时,自觉坐在凳子上,不准站在或蹲在凳子上。
吃完饭后将饭盆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自觉摆放整齐。
7.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用餐后,请自觉把剩饭、剩菜,倒进专用垃圾桶内,盘、碗、筷子放到专用盛器内,保持餐桌干净。
8. 不在餐厅随地吐痰、乱扔物品、洒水,饭前饭后要洗手。
9. 爱护公共设施,不要踢打门窗,蹬踏桌椅及墙壁,不在餐厅的墙壁上随意张贴、乱涂乱画,时刻注意安全,遇到特殊情况保持冷静,听从指挥。
10. 吃完饭后请及时离开,给其他同学腾出位置,从南大门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