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农业革命
24
小结
• 农业革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逐渐由国民经济的 主导部门让渡给工业。 • 这一过程是劳动力、粮食、市场、资金等资源配置经 过长时间的积累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是 经济发展重心由农业移向工业的过程,是农业革命对工 业革命诸多贡献的过程。 • 同时工业革命反作用于农业革命,一方面加速了圈地 运动,促进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的建立和集中,农产品 逐渐商品化,促使自耕农消失;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生 产技术的提高和变革。可见,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贡 献是不可磨灭的。
•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 从物质上支撑西欧文 明的荣誉属于扛着锄 头的人(Man with the Hoe)——农民 • 在1050年-1250年两 百年的时间里,这种 局面终于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一场农业 革命彻底改变了西欧 的自然面貌,并为欧 洲人提供了空前丰富 的粮食。
• 中世纪农业革命的先 决条件大多数在11世 纪中期之前业已具备。 • 1其中最具决定性的 因素是欧洲文明的中 心从地中海沿岸向北 大西洋地区的转移。 • 2另一重要条件是宜 人的气候
• 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简述
• 普鲁士农业革命是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 主制经济缓慢的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式地主经济,进而实 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崛起之路。
15
普鲁士农业之路
第一阶段 1807年—1848年 主要在普鲁士及德国的一些邦国中有了初 步的发展。
第二阶段 1848年—19世纪70年代 农业革命在德国取得全面胜利。
• 1.人口变化引起的劳 动与土地价值比例的 变化(根本原因)。 •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 扩大(重要原因)
4
两个时期
时间 14世纪晚期 到16世纪初 期 变化 1农业生产恢复、 调整并开始发生 结构性变化 2农业技术在各 个方面都有一定 进步 具体变化
1农业不断调整,生 产力水平的提升。
状况
意义 1农业革命的准备期 2造成了新农业技术出 现的社会经济前提
贰 革命前夜的农业变化:
1农业技术的变化。 2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开始发 生变化,土地私 有面积有了增长。 3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 民内部的分化。 4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式农 业的胚芽。
肆
大革命影响:农民小土地所有制, 促 进19 世纪法国农业经济的高涨。农 民获得土地后 , 生产积极性提高 ,但 也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小农经 济的长期存在 , 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14世纪中期 黑死病和农 农业生产开始了 业危机 结构性变化,商 15世纪商品 品化农业的比率 经济关系向 越来越大 农村的渗透 2、15、16世纪, 秸秆循环利 出现了新的生产 用,加入施 工具 肥环节 下详叙
16世纪初到 17世纪中期
1西北欧的荷兰、 1荷兰 英国发生 “早 2英国 期农业革命”, 2农业和农业技 术起着本质性变 化的时期
结束阶段19 中后期
土豆总产量3 199千 吨。小麦 5970000000公斤 人均产量:2
• 1圈地运动的进行带来土地所有权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 • 2.推动了英国向 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 3促进英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在其世界工场地位确立的同时,农业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程度
20
前期制度
前期(18世纪后期)为 赋田制
前期改革
阶段一:农地改革 1改革原有的土地利用方 式 2改变土地所有制 阶段二:扶植自耕农 1发放长期低息贷款 协助 农民收买土地 2设法使地 主自愿出卖土地政府栗 取法律措旄,限制封建 势力, 如禁止领主私地 的增大及劳役地租的收 取,限制地租额及租佃 期限,鼓威地主出卖土 地
后期改革
1880-1920合作制农业是 丹麦农业的一个鲜明特 征, 其主要领域是畜产品 加工业。 产生及发展因素:1市场 因素在合作制农业的产 生中起了直接的作用2合 作制思想的传统3丹麦政 府积极配合
21
1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改革原因 2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 3时局动荡、制度衰落、阶级分化
8
英国式农革
农业革命的背景
背景:1根基弱,直 到工业
革命前夕三圃制仍然是英国的 “唯一通行的制度 ” , 其土地 的利用率只有中国宋代的1/2 至1/3 • 2事倍功半中世纪 的英国人也 不知道选种, 不讲究栽培的间 隔距离和播种技术 , 播 种量很 大。收获却不多 • 3农业入不敷出18世纪前,英 国 也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粮食。 直到农业革命前夕 , 农业仍然 是英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业革命的内容
圈地运动 农业生产技术的变 革
工业革命的后果 革命前后的对比 对英国的影响
9
内容
一、圈地运动
• 圈地流程: • 召集农民开会——达成意见— —地主提交圈地意见 • 圈地的效益:
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
• 1诺福克四圃轮作制的推广:第 一年 种小麦,第二年种萝卜, 第三年种大麦,第四年种三叶 草、黑麦等牲畜饲料。 • 2引进与种植新作物:从16世纪 开始,甜菜、马铃薯、油菜、 时间 每十年农业产出 萝卜、甘蓝、苜蓿等农作物引 增长率 入英国,18世纪得到极大的推 1700~1760年间 6%以上 广 1760~1800年间 5%左右 • 3改良与推广畜牧品种 • 4各类农具的发明、改进与推广。 12% 1800~1831年间 铁犁的引进与推广是农具改良 (数字来源于彼得·马蒂亚斯) 的重要方面。
1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
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 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 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 标准。 2农业和人口发展周而 复始的循环被打破,马 尔萨斯陷阱被克服。
5
第二篇:荷兰与英国
走在农革前端的国家
荷兰
• 提要:近代农业的变革最早是从荷兰开始的,12~13世纪 农奴制在佛兰德斯和布拉邦特的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到 16世纪后半期,农民持有中小地产者已大量存在。
18
第四篇: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 丹麦 俄国
壹
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式农业落后 的原因: 1大农占地多,绝大多数小农占 地小且零碎。 2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日益沉重。 3耕作方法落后。
叁
大革命背景:法国经济通货膨胀日 益恶化,社会购买力不断下降,地 主加租使农民入不敷出。1788年, 旱灾直接引发了大革命。 内容:1793年法令1将逃亡贵族的土 地分割并拍卖2无偿取消一切贡斌和 义务
时间 初始阶段16 世纪 土地经营状况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粮食产量为: 1 227 公斤/人。
庄园体系名存实亡,个 体逐渐 一个典型的 强大,出现了富裕的乡绅、约 英国农户的 曼和自耕农 平均人口为 4. 5人 19 世纪中后 期,英国土地经 营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资 本主 义租地农场进入了成熟 运作阶段。当时的英国是” 欧洲的粮仓“ 英国人口为 105%~107%
10
推动英国经济的转型
一
• 农业革命增加了粮食产出,解决了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 食供应问题,从而为工业革命中劳 动力的生存提供了基 本保障
二
• 农业革命及其带来的农副产品的增长,为英国的工业化 提供各种生产原料。
三
• 农业革命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为出口创汇及资本积 累提供了条件。
11
农革前后的变化
欧洲近代农业革命 与经济发展
经济史 演讲
目录
农业革命
• 背景、原因、两个时期 荷兰、英国(英国式) • 荷兰的措施、英国的措施、对两国的影响 德国 • 普鲁士道路 其他欧洲国家 • 法国、丹麦、俄国 农革的影响 • 贡献、小结
第一篇 农业革命介绍
背景、 原因、 两个时期
背景、原因
背景 革命的条件 原因
13
第三篇:普鲁士之路
重要的农革之路践行者 ——德国
普鲁士之路——德国
• 普鲁士与德国的关系
• 德意志境内由许多各自独立的公国和城邦组成,它们各自有自 已的国王和领地,互为独立,在形式上共同组成德意志邦联, 并且选举一个共同的皇帝(形式上的)。 •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鲁士逐渐成为德意志中最有实力的国家, 其被称为“欧洲战火灰烬中的不死鸟”
1861年改革
1内容:农奴拥有自由身、可获分地但须购买 2意义:阶级意义、民族意义 3局限:不彻底、剥夺性、欺骗性、未改 变封建生产关系
22
第五篇:农革的影响
农业:人类社会之基
农革的贡献
• • • • • (一)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后备军 (二)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原料,为城镇人口提供粮食 (三)农业革命扩大了国内工业品市场 (四)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 (五)农业革命使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使英国率先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
25
Thank you
第三组倾情奉献
最终完成:1850年5月2日颁布《调整法令》 该法令取消了赎买人的财产限制,降低了 赎金。到19世纪70年代初,农奴制在德国大部 分农场消失了,至此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取得 了全面胜利。
16
普鲁士道路的特点
• 1 奉行先军政治,重视国防建设 • 2容克长期把持国家政权 ▪ 王权强大 发展资本主义 • 3普鲁士农业革命道路是改良的道路,在保存君主制度、 贵族特权、农民无权及中世纪残余的条件下实行改革,由 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 • • •
具体措施: 1排海造地:排空海水并消除盐碱,改善土质种粮 2市场分工:制造业集中在北方,粪肥有专门的农场生产 3耕作变化:农牧混合的轮耕制度,新的作物轮种制,休 耕地被用来种植过冬家畜用的粗饲料作物
7
荷兰农革的影响
• 影响:
• 1是第一次农革 • 荷兰人发明的农业新技术,构成了欧洲第一次农业革命,它对 于欧洲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了美洲殖民地 的开发。 • 2效益提高 • 荷兰农业革命将土地农村的经营效益,提高了一倍以上。 • 3对英国影响重大 • 在荷兰发明的农业革命的基础上,英国农业才会出现了圈地运 动和农庄地产化,并在农庄地产的基础上分别出现了持有地产 的地主投资者和经营农庄地产的经理人阶层。 • 4影响了欧洲的农革 • 德意志比法国,更快地接受了从荷兰开始散播的新的农业技术。 而法国则迟至拿破仑时期尚未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