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企业招聘就业歧视问题研究与分析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统筹安排好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一大重点,因为大学生是推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在这种就业难的情况下,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需要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很多企业进行招聘时提出的各种严苛条件,简直就是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也加剧了当前大学生原本就已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改变这种状况,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大学生企业招聘时受到就业歧视的问题研究中,首先对大学生企业招聘时受到的就业歧视表现类型进行分析,然后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面对企业这种就业歧视的不合法性行为进行剖析,维护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二、就业歧视的相关内容概述(一)就业歧视含义广义上来说,就业歧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任何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侵害劳动者劳动权利的行为。
(二)有关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现行法律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有《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为平等就业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有《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2];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3],第2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和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高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4];大学生就业歧视虽然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在其广义上来说的就业歧视的细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应届毕业大学生的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外型歧视、健康歧视等,不管是根据我国宪法,劳动法还是就业促进法来看,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条文。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表现类型大学生在企业招聘时受到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外型歧视、健康歧视等[5]。
(一)性别歧视在很多企业的大学生招聘信息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规定写着“只要男生”,明显就是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使得很多同样具备应聘资格的女大学生失去大量的竞争机会。
即使工作优秀的女生,在工作过程中也会通常遇到女性的职业生涯短板,到达一定职位后就算再有能力也不能再升职,往往会被身边的男性工作者代替。
性别歧视在企业招聘现象中如此突出,严重对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是个不公平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考虑到女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各种影响,比如结婚、生育、家庭问题,但我们需要明白,结婚、生育等因素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不然社会上就不需要女生了。
所以,在每年的大学招聘上对女大学毕业生明显的性别歧视,是极大的不公平现象。
(二)户籍歧视户籍歧视是大学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又经常遇到的一普遍问题。
在这过程中,不仅仅有来自用人单位的歧视,还更多的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地方政府对本管辖地区用人单位的用工的干预而导致的歧视。
地方政府为了让本地人能更多的充分就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要求企业在进行大学生招聘时本地人优先,使得外籍户口的很多大学生丧失了很多机会。
更甚的有,户籍歧视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歧视农村户籍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农村户籍的大学毕业生低人一等,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以后也不能帮助自己或工作有什么更好的发展。
但是,我们需要清楚,每个人的出生地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它不能拿来作为衡量我们实际能力的标准,如果地方政府或企业过多的拿户籍歧视来限制应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可能会丧失很多外来优秀大学毕业生人才,更加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学历歧视学历歧视主要是指对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包括毕业院校的不公平对待。
很多企业在进行应届大学生的招聘时,非“985”、“211”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学历不可,对普通院校的大学生不屑一顾。
另外,还体现在很多企业的普通职位明明可以不用硕士、博士及以上的学历,但却动辄要求硕士、博思以上的学历,单纯片面追求高学历,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还助长了社会上“985”、“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就是高人一等的社会风气,侵犯了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四)经验歧视在很多大学生企业招聘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把“具有相关经验”列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用人单位认为,有相关经验的人,经验丰富,可以更快的融入工作,同时,又可以降低企业用于员工培训成本的费用,一举两得。
但是,这仅仅是从企业自身而言。
大学毕业生刚出校门,无工作经历,这正是最需要舞台的时候。
而且,众所周知,经验是从实践中一点一点的积累而来的,给他们一个学习的平台,才是最首要的事,而不是追求眼前利益,把大学生拒之门外,让原本就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重。
(五)外型歧视外型歧视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的大学生的外貌、身高、体型等方面的歧视。
很多用人在招聘时明显不需要有身高、外貌等的严格要求,但却以貌取人,面试时,选人以貌不以才。
(六)健康歧视在过去劳动法没有明确规定时,很多企业在对应聘大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的时候,都会要求应聘者检查乙肝两对半,检查是否携带乙肝病毒,一旦被检查出,应聘者就将不被录用,被刷下去,这是属于明显的健康歧视,是对应聘者平等就业的不公平对待。
四、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经济形势低迷,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近年来,特别是受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经济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堪重负,陆续倒闭。
而且,受我国近年来由于进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降低,部分产业的就业需求量减少。
另外,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明显供过于求,而且随着近十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也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早已由“买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容易导致企业对大学生进行招聘时产生就业歧视。
(二)用人单位顾及自身经济利益,忽视平等就业在这里,用人单位既可以指企业,又可以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等。
对很对企业而言,企业都想用最低的成本来为自己换取最大的收益,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招聘时容易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导致对就业歧视缺乏公正平等。
比如用人单位想招聘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以此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培训费用,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无疑是缺乏经验的。
还有,在国家机关方面,特别是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务员招聘时,存在严重的户籍歧视,如果连政府机关都不严格遵守就业平等的有关法律,又怎能给众多的企业招聘带来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保护虽然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对平等就业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反对就业歧视。
但上述的有关法律仍有局限和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关法律都是比较笼统,很多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二是缺乏有关特别针对保护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法律规范,没有确实做到保障大学生不受就业歧视,平等就业。
三是执法不严,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没有明确的明文规定,处罚力度不够,使很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法律条文不懈一顾,我行我素,加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本已就困难的局面。
四是缺乏专门的机构和程序对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出现就业歧视行为后的诉讼程序提供指导帮助,往往使大学生面对企业出现这种就业歧视行为时无路可求解决。
(四)高校教育体制落后,专业设置不合理纵眼放观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几乎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创新能力低下。
其次,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专业类型重复,学生真实掌握情况也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对策和建议(一)国家要促进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首先是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发展好了,才能做强做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如今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就业歧视问题,就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只有使经济发展好了,才能为大学生就业营造更加好的宏观环境。
(二)用人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消除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用人单位要积极转变观念,消除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才能更加有机会的吸纳优秀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大学生作为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其思维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很好的优势,是一支很强的潜力股,虽然刚出校门还没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只要用人单位愿意提供机会和培训加以培养,它日必定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满足于现状,目光短浅,仅仅想着短期的经济效益,对大学生产生就业歧视。
(三)政府要完善对大学生平等就业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当今我国关于明确保护大学平等就业,反对就业歧视的政策法规还很不健全。
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加快关于对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有关法律对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情形的界定;其次是要完善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时可以有哪些途径进行救助,完善其中的诉讼程序。
最后是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对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歧视的行为进行重罚,对不歧视的企业给予有关奖励,从而建立奖赏制度,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制度。
(四)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就业指导工作面对当今高等教育学校不停的扩招,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也十分严重的现象和采取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加重了大学生在企业招聘时遭受就业歧视的问题。
因此,高校要做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和运用,及时更新新知识,与社会接轨,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知识型人才。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帮助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根据每个大学生的性格、专业、特征等进行就业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另外,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扎实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为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总结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其在就业过程中遭受到的就业歧视的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解决,如果放任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愈演愈烈的就业歧视,不仅会加重社会上本已就业难的就业状况,还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威胁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