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建设的现状分析

厦门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2012 第24期总第27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4T o tal N o.274厦门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建设的现状分析
陈晓秦
(厦门市图书馆,福建厦门 361012)
摘 要:文章回顾了近几年来,厦门市图书馆流通点建设发展取得成效,并就图书流通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图书流通点;读者服务;图书馆;厦门
中图分类号:G258.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4—0092—02
1 图书流通点建设发展回顾
图书流通点,作为厦门市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偏僻地区及不便于使用图书馆而又有阅读需求的单位,如部队、劳教所、监狱等,提供便捷的图书馆服务。

流通点采用共建的形式,由厦门市图书馆提供图书,并根据流通情况更新图书,由共建单位提供阅览场地、设备及管理人员。

厦门市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图书流通点的建设工作,为拓展公共图书馆的辐射面,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强军民团结,双方本着“自愿结合、相互协作”的精神,1991年厦门市图书馆在驻厦某部六连建立了厦门市第一个图书流通点。

到2010年上半年,流通点的建设达到最高峰,共有43个流通点,图书流通点建设成效显著。

1.1 建立起覆盖岛内外的图书流通服务体系
厦门市图书馆在全市岛内外建立了包括社区、农村、部队以及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图书流通点,覆盖面广,基本形成一个覆盖岛内外的图书流通服务体系。

这不仅让本馆的服务延伸到全市的每一个角落,文献资源共享率、普及率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夏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快发展。

1.2 改善了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图书流通点建到村(居),送书到军营,基层群众及官兵读者“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满足了农村群众及军队读者的借阅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业余生活,彰显出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

1.3 深受全市各级领导和图书馆读者的好评
图书流通点的建设,对改善基层文化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随着社区、农村、部队等图书流通点的建立,其取得的社会效益也越来越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一致好评,为偏僻地区的市民带去了精神食粮,流通点也成为基层读者求知的好去处。

2 图书流通点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图书流通点服务滞后
据调研,目前部分图书流通点的服务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未结束纯手工操作历史,缺乏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借阅流通情况及开放时间等无法跟踪,书刊分类存放混乱、借阅流通环节不畅,导致流通率不高,成效不显著。

2.2 部分图书流通点未落实处
部分图书流通点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参评“文明社区”、“文明军营”等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方便读者,背离了设立图书流通点的初衷,图书流通点使用率低。

有的流通点管理不到位,开放时间不保证,甚至只为应付上级检查和领导视察、参观的时候才对外开放;有的流通点相关人员不重视、不宣传,极少人知道流通点可以免费借阅图书。

2.3 缺乏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
多数流通点不具备专门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条件,管理人员以兼职为主。

如东孚镇文化活动中心流通点虽配备了两个工作人员,但既要搞文艺下乡,又要自己排练节目,比较繁忙,部分农村流通点的管理人员还需兼顾自家的农活,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

2.4 后期运作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图书流通点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流通点只注重前期建设性办公场地、设备、图书购置投入,缺乏后期运作资金的持续性投入。

管理人员工资缺乏,电脑、联网的经费不足等,部分流通点无法正常运行。

社区和农村的图书流通点管理人员工资很低,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5 部分村民阅读兴趣不高
部分村民对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空闲时间多为看电视、打牌、打麻将,读书看报的很少。

有些村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忙于生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读书远不及电视、麻将等娱乐活动,还无法成为农民劳动之余的一种生活需求。

3 图书流通点的整改措施
2007年建立并搬迁至新馆后,馆部决定重新整顿所建图书流通点,将所有流通点的图书全部撤回整理,撤掉效益不好的流通点,恢复管理较好的流通点,同时新建所需的流通点。

2010年9月~11月份,本着“重质量、轻数量”的原则,厦门市图书馆对43个流通点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不定期考察,结合图书流通点的工作反馈,对管理不好的流通点果断取缔,共撤掉包括西柯镇埭头社区、西洪塘村在内的15个图书流通点,同时对部队图书流通点进行整合。

截至目前,厦门市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点减至19个,这些流通点运行正常,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文化中心。

3.1 申请程序严格把关
凡需要建立图书流通点的社区、农村和单位需向市图书馆提出书面建点申请,经审查合格后予以上报; 厦门市图书馆在接到书面申请后要进行
收稿日期:2012-09-21
作者简介:陈晓秦(1987—),女,201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助理馆员,初级职称,现就职于厦门市公共
 陈晓秦・厦门市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建设的现状分析2012年第24期
调查摸底,由馆外流通部对申请地的场所、设备及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厦门市图书馆派专人负责对流通点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制定流通点的规章制度、共建协议等相关章程,签订协议后,随即产生效力,双方均严格按协议办事,保证流通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着眼于农村和社区
建点地人口相对集中,自下而上,着眼于农村建设。

图书流通点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设立应综合区域面积、人口及经济流向等因素全面考虑确定;同时应根据“少而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将图书流通点定位为一个完全独立开放的图书室,并能满足当地人们的阅读需求,摒弃“广而泛”的做法。

3.3 创建服务网络
从2008年开始,厦门市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建服务网络。

流通点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入图书馆联合服务体系,与总馆共享Int 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借书证“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

联网系统加强了流通点与总分馆之间的集群管理和业务协作,进一步提升了流通点的服务水平,为市民享受书刊资源和网络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3.4 创新服务模式
为更好地开展基层图书流通点服务,厦门市图书馆创新基层图书流通点书刊调配和更新等服务手段,将书刊调配由原来的总馆统一配送调整为总馆配送到分馆,分馆为其附近的图书流通点配送,并开展书刊催还、业务辅导等工作,形成以总馆为中心、分馆为基地,定期为基层图书流通点提供服务的新模式。

此种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了书刊配送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提升了为基层图书流通点服务的水平。

4 巩固和加快图书流通点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流通点经费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图书流通点的各种问题之关键所在。

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流通点的软硬件设备等无法及时购买和更新,书刊的更新以及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也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建立图书流通点保障机制是解决图书流通点问题的关键。

4.2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对流通点的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工作实效,是流通点建设的关键。

针对多数流通点管理人员是兼职的情况,需要及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时定期的考核和培训,奖惩分明,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流通点管理人员需要,可直接与厦门市图书馆联系,由图书馆组织业务人员上门服务; 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流通点的管理人员集中到图书馆参加培训,学习图书管理、借阅及书刊分类、排架等基础知识,提高流通点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4.3 积极整合数字资源
依托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尽快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为图书馆巩固和深化延伸服务提供有效的技术平台。

从而利用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检索、电子图书报刊的借阅服务以及参考咨询服务等,使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到每一角落,真正实现服务向基层延伸。

4.4 激发村民阅读兴趣
配送的图书要有针对性,要适合农村群众阅读; 要以流通点为基地,以活动促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图书下乡、讲座、展览及有奖知识竞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吸引他们认识和利用图书流通点; 可以结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数字资源,集中定时播放电影、戏曲等视频节目,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流通点的服务水平,让流通点在帮助农民致富和丰富农民生活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4.5 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流通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须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为保证工作正常而高效的开展,必须制定和细化考核评价标准,经常性开展达标创优活动。

定期进行工作检查,确定流通点工作任务,交流工作经验,抓好流通点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科学管理,以促进流通点健康稳步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