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入门第二步:观手、观呼吸观手、观呼吸清凉月<重要性>为什么观手、观呼吸是很重要的基础项目呢,在整个实证的过程中,对我们障碍最大、实证最难突破的就是身体。
为什么,因为身体是我们最熟悉、最依恋的物质体,尤其重要的是我们总是把身体当做自己,我们总是无法克制地要使用身体去感知世界,逐渐我们就和身体牢牢捆缚在一起,同起共眠,形影不离。
然而,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的身体是和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相应的,是和低级思维状态一体两面的,因此只要我们使用身体,哪怕我们还有一丝一毫身体的觉受,我们就一定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一定无法摆脱现在这种低层次思维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很多人身体健康有问题,甚至疾病缠身,这都导致身体的觉受严重化,无法轻松摆脱身体的觉受,不得不因为身体而被牢牢束缚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
因此我们实证的第一步就是必须破除身体的觉受,同时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怎样破除身体的觉受呢,我们通过观手和观呼吸改变身体的物质构成,让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构成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很容易摆脱身体的觉受,甚至摆脱身体的整体存在感。
当然,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思维状态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并摆脱身体的物质状态。
这种方法与观手、观呼吸相比较,观手和观呼吸操作性更强,效果更稳定,因此我们把观手、观呼吸作为实证的基础项目。
<基本原理>构成我们身体的微观物质是“气”这种微观物质。
气的物质属性分为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气机)两部分;根据思维本体学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物质具有思维属性,气的思维属性是思维的相续状态。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气的物质属性和思维属性改变身体的微观物质结构和物质状态。
观手和观呼吸主要是改变身体的物质属性。
在观手和观呼吸的实证操作中,我们通过观察、体验和调整气的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进行实证。
当然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在实证过程中我们往往是物质和思维两种方法、两条路同时进行。
气的物理特征指的是气的麻、胀、热、暖、酥暖等主观感觉。
这几种主观感觉代表气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其中麻是低层次的,酥暖是高层次的;层次越高,乐感越明显。
我们需要在体验这些主观感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乐感,通过对乐感的提升达到提升气的物质状态的目的。
气的物理特征包含气的麻、胀、热、暖、酥暖等主观感觉,同时还包含这些感觉的稳定性、区域性等特征。
气的主观感觉越美好、越稳定、范围越大则层次越高。
举例来说酥暖就是气的物理特征方面比较高的层次、比较高的状态。
反过来,那些乐感不明显、瞬间生灭的、范围比较小的主观感觉就是气的低层次状态。
比如麻、刺痛等主观感觉,这种主观感觉不美好,同时伴有不稳定、范围局限等特征,属于气的低层次状态。
气的物质属性既包含上面讲的气的的物理特征,同时还包含气的运动(气机)特征。
怎样通过观察、体验和调整气的运动特征来改变身体的物质构成呢,总的原则来说是沿着提升乐感、调整思维这条路进行实证,不过这部分比较复杂、不容易操作,因此不详谈。
观手为什么选择观手,因为手是最灵活的,和心最相应,俗话说:心灵手巧、得心应手等,因此观手最容易集中注意力,最容易操作。
手位于人体的上部,我们处在动态中的时候,气机是上浮的,因此即使在运动中也同样能够观手;同时手与心最相应、最灵活,因此气机最活跃、最敏感,气的物理特征和运动特征最容易表现出来,最容易被捕捉到,这样可操作性就非常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手实证。
手是身体局部组织器官,为什么观手能够改变气的整体状态,并获得身体整体觉受的突破和身体存在感的消失呢,通过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我们对物质和空间有了全新认识,物质在空间属性上没有大与小的区别,没有局部与整体的区别。
因此局部就是整体,只要获得局部突破,就能获得整体突破。
这样只要我们通过观手,获得局部物质状态的突破,就能获得整体物质状态的突破,就能获得身体整体觉受的突破和身体整体存在感的消失。
观呼吸: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我们把呼吸分为呼吸的物理特征和呼吸的运动过程两部分;呼吸的物理特征包括呼吸引发的气机变化,如麻、胀、暖、酥暖、气脉反应等等;呼吸的运动过程包括呼吸的宏观运动过程和呼吸的微观运动过程;呼吸的宏观运动过程指的是一般人的呼吸状态,如运动中的呼吸状态和平静时的呼吸状态;而呼吸的微观运动过程只有在实证中才能显现出来,它表现为呼吸过程的微细变化片段、微细变化过程。
观察和体验呼吸的物理特征和运动过程,所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观察和体验呼吸的物理特征,将达到改变身体素质、改变身体物质状态的目的;观察和体验呼吸的运动过程,将改变我们的思维状态,引导我们进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同样是观呼吸,根据我们主观取向的不同,将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实证中,一定要首先确定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根据目的选用与之相应的方法。
目的决定方法,方法决定结果,这一点一定要牢牢掌握,否则就会出现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互相脱离、南辕北辙的现象。
举例来说:观察呼吸的微观运动过程,我们需要专注的观察和体验呼吸运动过程的微细变化,体验呼与吸的转换,最终会使呼与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长,并因此而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
注意这里是体验过程的微小片段、微小瞬间、微细变化,而不是体验过程的美好,不是体验;由于通过观察呼吸的微观运动过程而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这种方法不容易掌握,有一定操作难度,因此下面我们着重谈一下通过观察呼吸的物理特征改变身体的物质构成这种方法。
观呼吸能够改变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构成,这是通过体验和调整气的物理特征和气的运动特征(气机状态)而实现的:1 直接体验和改变“气”的特征:“气”具有麻、胀、暖等感觉特征和外张与内收等运动形式。
这些感觉特征和运动形式虽然不同,但它们可以分为美好与痛苦两大类。
我们对思维状态高、低不同级别进行划分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根据美好与痛苦等主观美感体验作为标准进行划分,我们一定不会认为痛苦的状态是高级状态,这是因为我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对乐的追求和对苦的规避。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追求乐的本能,通过体验“气”所带来的不同层次的乐而证入更高层次的思维状态,并同时证入更高层次的物质状态,从而改变“气”这种微观物质的基本状态,达到提高身体素质,使身体不再严重障碍实证;2 通过改变思维状态而改变物质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只要能改变思维状态就能改变物质状态。
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属于思维衍生状态的低级状态,是“意”的相续性思维状态。
这种低级状态有“动”和“静”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其中“静”属于“乐”,有利于调整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提高身体素质。
对气机的调整,对身体的改变从根本上说都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都是通过对“乐”的追求而实现的。
在实际操作中,以上两种方法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因为二者是一体的。
在哪个阶段哪种方法更容易操作,我们就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需求灵活选择具体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证的灵魂。
<操作标准>“静”和“乐”是实证操作中的两个基本标准。
<功效标准>观手、观呼吸达到哪种标准算是合格的呢,目的决定功效,只要达到目的,实验(实证)就是合格的。
观手、观呼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从而解除身体对实证的障碍,因此观手、观呼吸只要达到身体的觉受、身体的存在感基本消失和容易消失,基础项目的实证就达到了合格标准。
<实证操作>观手的实证操作观手主要是体验手上麻、胀、热、暖等等感觉的变化,体验这些感觉向乐受转化的过程和向稳定性、整体性转化的过程,并由此而达到提高思维状态的目的。
观手可以分为动态观手和静态观手两种方式:A 动态观手指的是在运动中观手。
动态观手的优点是便于操作,这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思维处于动态中,以动为主,在动态中观手这种方法顺应了思维的这种特征,因此容易操作,能够为观手的进一步突破打下基础。
动态观手的缺点是不容易通过观手获得根本突破,因为物质方面的突破必须建立在“专注的静”的基础上,动态中是很难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
具体操作就是在动态中,比如打太极拳等,仔细体验手上麻胀热等感觉的变化过程。
哪种动作能够让手上感觉表现的明显,就可以重复使用这些动作并体验这些动作带来的手上感觉的变化情况。
在操作中要注意是体验手上麻胀热暖等感觉的变化情况,而不是体会手的运动形式,不是体验姿势的优美与否。
B 静态观手是指在静态中观手,比如在静坐中观手。
关于姿势问题,其实是很随便的,因为姿势是形式、是方式,是为根本目的服务的,你觉得哪种姿势更容易升起麻胀热等感觉,你就用哪种姿势。
手也是这样,随便怎么放都可以,很自由的,只要有利于手上感觉升起就可以。
静态观手的优点是容易入静,能够培养起“专注的静”,能够获得突破。
缺点是由于我们的思维习惯于运动,因此不容易入静,不容易快速体验到手上感觉的变化情况。
正是因为有这个缺点,因此在实证中,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思维非常散乱,不容易入静,那么这时候可以顺应思维的这种“动”的特征,先让手微微地动,比如稍稍伸出一根手指,微微运动,观想写毛笔字。
这样就容易让思维慢慢静下来,容易体验到手上感觉的变化;当然也可以让手稍稍摆动,随便怎么运动都行,只要能让手上感觉快速升起,只要能快速对手上感觉的体验形成专注就可以。
当思维逐渐静下来后,手指就慢慢收回来,不要动了,这时候因为手上的感觉已经升起,因此就能够专注地观察手上感觉的变化。
观手的具体操作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喜动阶段):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非常忙碌,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更有不少同志身体素质比较差,这些问题都导致刚开始观手不容易产生效果,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
怎样使初学者能够快速体验到观手的效果,怎样使初学者能够容易掌握实证方法并不断培养实证兴趣,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以动为主,经常处于散乱中,因此要顺应这种“动”的特征和“动”的习惯,在动态中观手。
这样就比较容易操作,比较容易出效果。
我们可以观打太极拳的慢动作、观想写毛笔字等等。
关于观察对象的选择问题,基本要遵循以下原则:1 选择的观察对象容易产生柔软心、容易快速形成专注:我们现在所处的思维状态具有专注能力,只不过这种专注是选择性专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引起自己专注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比如如果喜欢打太极拳,那就观打太极拳的慢动作;如果喜欢绘画,那就选择绘画的慢动作;另外,爱心、柔软心容易形成专注,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当我们处于深深爱心中的时候,是不容易走神的,因此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对象应该是容易产生柔软心的观察对象。
比如你非常喜欢自己的宠物猫,经常抚摸它,那就可以观察自己抚摸宠物猫的慢动作,这样就容易形成专注。
2 选择的观察对象容易快速产生反应:观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体验手上感觉的变化而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因此所选择的观察对象一定是最容易引起手上感觉产生的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