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考二次函数压轴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复习” 。
二、内容解析
《二次函数复习》是在学完二次函数整章知识后所进行的一节复习课。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经过一系列的问题串把本部分关于二次函数的概念、平移、图象及性质串到一起,层层递进。
另外,其中蕴含的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研究、解决函数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灵活应用。
三、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了二次函数的相关基础知识。
但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感到函数难学,学习的信心不足。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二次函数有关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通过采用学案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小组合作交流、拓展提高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内化、巩固复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及概念。
2.掌握各类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图象及性质,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导入,出示课题: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课题)。
2. 知识梳理,建知识树(所学二次函数的内容)。
生:一小组展示整理的知识树,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师:展示整理的知识树,做重点强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梳理,使其纳入所属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并做好知识的前后衔接
3. 典例解析,变式应用。
1.如图,己知抛物线y-ax 2+bx+c (a*0)的图象经过原 点6 交%轴于点A,負顶点B 的坐标为(3, - V3)
(1) 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及点A 的坐标;
(2) 在拋物线上求点P,使S APOA =2S AAOIt :
(3)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AAQO 与△AOB 相计以? 如果存在扌请求岀Q 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中对二次函数的相应基础知识 进行复习,层层递进,为后面的拓展练习的设计、解决奠定基础。
活动二:
2.如图,一次函数旷-苏住 分别交y 轴.覽轴于儿
B 两点,拋物线y= - x-+bx+ci±Ax B 两点.
(1) 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
(2) 作垂直咒轴的直线笙=4在第一象限交宜线于M, 交这个拋物线于N.求当I 取何值时,有最大值?最大 值是多少?
(3) 住(2)的情况下,以A. ■ U 为顶点作平行 四边形,求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配套练习册》上一个小题的改编,既考察了二次
函数的图象、性质,又进一步通过变式练习层层递进达到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三角形AOB的顶点d B分别落在坐标轴上,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b 0). 点B的坐标为S) •动点M从点O出发.沿OA向终点A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W从点A岀发,沿向终点B以每帖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当•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动点N运动的时间为t秒(t>0)・(1>当仁3秒时.直接写岀点N的坐标,并求出经过Ck A. hl三点的拋物
线的解析式:
(2)在此运动的过程中,AMNA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 若存在,请求出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当t为何值时’AMSA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B
设计意图:另一方面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结合,进一步深化研究函数的常用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三: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厂±x*2交買轴于
点巴交y轴于点久抛物线y= x2+bx+c S图象过点E
C - 1, 0),井与直线相交于A* B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关系式);
(2)过点A作AC丄AB交K轴于点O求点C的坐标卡
(3)除点C外,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点袖,使得△IWAB
是直角二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l的半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现实世界二次函数的大量存在,体会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函数建模的数学思想。
4. 总结反馈,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对二次函数的复习,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在后面的函数学习中,我们还需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在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收获,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
(2)课堂检测:(3)布置作业。
必做:整理笔记本,完善知识树。
选做: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配套练习册》易错、出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
设计意图:必做部分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重新对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印象,打牢基础。
选做部分作业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深入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新的课堂理念“以生为本” 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让学生在编题、变式中交流合作,展示自我,收获自我,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课堂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而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真正成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园,成为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