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内涵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这样的概念,对于“心理危机”很多人感到还很陌生。
什么是心理危机呢?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当重大问题和剧烈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
可见,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
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亲人丧失、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
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
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可以预料的,如生命周期中不同发展阶段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其特征是情绪的剧烈变化,导致个人心理失衡,如青春期的心理危机;意外性危机是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如受到恐吓、自然灾害、躯体重大疾病等。
心理危机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则可导致精神崩溃,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
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有可能“未知未觉”。
无论何种情形,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
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有哽塞感,肌肉紧张等。
情绪方面: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安全,害怕死去等。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作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
第一,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造成学生的心理创伤。
第二,社会就业竞争激烈。
第三,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同宿舍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各有各的个性,不能相互容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日积月累,却又不敢表达,因为这些原因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
第四,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某些学生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上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心中茫然,有一种失落感。
第五,恋爱与失恋问题。
第六,性行为问题。
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随便发生性关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
第七,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期望值过高。
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能上大学的就是人才。
现在大学扩招,教育已趋向普及化,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可是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却没有转变,非要找一个理想工作不可,求职期望值非常高,与现实不符。
这样就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八,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穿名牌衣服,过生日请同学吃饭。
这都会对那些贫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心理危机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发展性。
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这些课题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也是潜在的应激源。
大学生许多心理危机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干预处理,能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危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第二,易发性。
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备了成人的特征,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
近年来,高校自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像马加爵杀人案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都从另一角度佐证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性。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冲击期。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
第二,防御期。
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
此时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应。
第三,解决期。
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而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
第四,成长期。
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
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从危机的后果来说,会有四种不同结局。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个体对事件的知觉。
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方式限制了人们探索压力事件的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以及对采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的反应。
如果个体对事件的知觉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则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2)社会支持系统。
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中的。
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应对大量压力的重要的心理资源。
这种资源的缺乏或丧失,面对压力的个体将变得无比脆弱、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危机。
(3)应对机制。
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对焦虑和减少紧张,并逐步形成了应对压力的模式。
那些被人们运用的、有效的应对策略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解决压力的一部分而被纳入他们的认知模式中,并逐渐形成了人们解决压力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
相反,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机制,个体的压力或紧张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4)个体的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还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特异性。
如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会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勇气进行尝试,行为冲动缺乏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点关注高危个体首先要明确哪些大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试行)》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发现严重疾病,遭遇性危机,感情受挫,受辱,受惊吓,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①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③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
例如,西方学者贝尔金(G.S.Bekin)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心理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第一,平衡模式。
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平衡模式最适合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
第二,认知模式。
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
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认知模式最适合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接近危机平衡状态的求助者。
第三,心理转变模式。
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
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
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非危机的)的自主控制。
这个模式适合已经稳定下来的求助者。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
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度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