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性分析_[全文]企业成长性分析</B> 内容提要及学习目标企业成长性分析</B>是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静态分析</B>的融合,是对企业投资、筹资、营运、利润分配等重要策略执行效果的综合体现。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企业成长性的涵义,熟练掌握成长性指标分析</B>和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分析</B>两种分析</B>方法,掌握各分析</B>指标的内涵,能够完成基本的企业成长性分析</B>,并做出合理评价。
学习方法建议本章介绍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成长性分析</B>指标及计算方法。
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当做好课前预习,熟悉各种分析</B>方法的大致思路,对于不理解的部分应作好记录,并在课上认真学习。
课后务必做好认真复习,通过一定量的数据计算练习来更好的熟悉和掌握基本的企业成长性分析</B>方法。
第一节企业成长性分析</B>概述一、企业成长性的涵义企业的成长性,又称企业的发展能力或增长能力,是企业从起步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内部积累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成长性的涵义二、企业成长性分析</B>框架第二节成长性指标分析</B> 一、销售增长分析</B>指标 (一)销售收入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 /基期主营业务收入一、销售增长分析</B>指标 (二)销售收入增长率拓展分析</B> 某期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收入增长额/上期同期收入本期收入-上期同期收入 /上期同期主营业务收入某业务销售收入增长率该业务本期收入增长额/该业务基期收入该业务本期收入-该业务基期收入 /该业务基期收入一、销售增长分析</B>指标 (三)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一、销售增长分析</B>指标在进行销售增长分析</B>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销售增长分析</B>的各项指标是企业销售水平及发展趋势的集中表现,并与业务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密切相关。
销售增长分析</B>指标属相对数指标,实际对比分析</B>时仍应关注基数对分析</B>结果的影响。
结合其他各项指标综合分析</B>。
二、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分析</B>指标 (一)资产增长率 1、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本期总资产增长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期初资产总额 2、三年平均总资产增长率二、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分析</B>指标 (二)资产增长率拓展分析</B> 1、流动资产增长率 2、无形资产增长率 3、固定资产增长率二、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分析</B>指标在进行资产增长分析</B>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和经营战略进行分析</B> 明确资产增长是源于权益增长还是负债增长考虑资产增长速度是否符合收入、利润增长要求有必要参照公允价值标准对现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二、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分析</B>指标 (三)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 [ 期初净值+期末净值/2]/[ 期初原值+期末原值 /2] 二、资产增长及使用效率分析</B>指标在进行固定资产成新率分析</B>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分析</B>之前,应仔细确认折旧是否存在应提未提的情况企业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成新率的分析</B> 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和新旧程度同企业及其所经营业务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三、收益增长率分析</B>指标 (一)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增长额/基期主营业务利润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基期主营业务利润三、收益增长率分析</B>指标 (二)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增长额/基期净利润本期净利润-基期净利润 /基期净利润三、收益增长率分析</B>指标 (三)三年平均利润增长率三、收益增长率分析</B>指标在进行收益增长分析</B>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结合其它相关指标深入剖析利润增长原因所在长期持续的利润增长很可能意味着企业进入了新的生命周期阶段三年平均利润增长率消除了其间短期的异常波动,却使得期间波动不易观察四、资本扩张分析</B>指标 (一)资本积累率 1、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本期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基期所有者权益本期所有者权益-基期所有者权益/基期所有者权益 2、三年平均资本积累率四、资本扩张分析</B>指标 (二)股利增长率股利增长率本期每股股利增长额/基期每股股利本期每股股利-基期每股股利 /基期每股股利四、资本扩张分析</B>指标 (三)剩余收益分析</B> 剩余权益资本收益-资本成本净利润-权益资本成本净资产收益率-权益资本成本×净资产四、资本扩张分析</B>指标在实务中,通常会利用已有指标和模型估计权益资本成本,这些指标和模型有: 1)均值类,包括企业自身长期历史平均值、市场长期历史平均值 2)必要收益率类,包括股票的必要收益率、市场的必要收益率3)模型类,包括风险溢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
四、资本扩张分析</B>指标在进行资本扩张分析</B>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分清资本扩张是内生增长还是股权变动导致在进行股利增长分析</B>时,不要只关注股利增长的程度,应结合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综合分析</B> 五、成长性指标分析</B>四类指标的关系销售、资产、收益、资本扩张四大类,四类指标在具体分析</B>时是密切联系的,不能孤立看待。
第三节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一、可持续成长的来源及分析</B>模型在进行企业可持续成长分析</B>时主要有两个主要途径: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 (一)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指扣减优先股股利以后,全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股平均享有的当期收益,以EPS表示。
EPS1EPS0+EPS0??b??r+EPS0??b??R?? r-i ? 0:表示第一期 1:表示第二期 b:表示收益留存率 r:表示增量资本税后收益率 i:表示税后利息率 R:表示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一)每股收益如果用每股收益来衡量可持续增长率,那么可持续增长率g就可以表示为: g ?EPS/EPS0 EPS1-EPS0 /EPS0 ? 将?式代入?式可以得到以上述变量表示的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形式: g b??r+b??R?? r-i (二)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即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是衡量企业资本规模的重要指标。
利用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进行分析</B>,是以净资产增长率取代可持续增长率,并对净资产增长率进行进一步分解得到的。
(二)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留存收益/所有者权益净收益/所有者权益×留存收益/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收益留存率净资产收益率× 1-股利支付率其中,股利支付率年普通股股利+年优先股股利 /年净收益 (三)净收益增长的影响因素导致净收益增长的因素众多,在进行可持续成长能力评价时,必须对这些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导致净收益增长的因素大致包括: (三)净收益增长的影响因素二、可持续成长指标因素分析</B> 若对净资产收益率公式进行等价变化,可以得到影响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四个重要因素: 可持续增长率净收益/所有者权益×留存收益/净收益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平均总资产/平均所有者权益× 留存收益/净收益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1-股利支付率二、可持续成长指标因素分析</B> 三、企业可持续成长策略分析</B> 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策略分析</B>仍然围绕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股利支付率四个重要指标进行。
基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策略分析</B>包括: (一)经营策略 (二)财务策略 (三)现金调整策略三、企业可持续成长策略分析</B> (一)经营策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提高销售利润率还是资产周转率都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提高。
在分析</B>销售利润率时,应当关注企业生产规模、成本水平、企业所处的市场状况以及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分析</B>资产周转率时,应当关注企业各部分资产对资金的占用水平,分析</B>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务策略从理论上分析</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权益乘数或降低股利支付率都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率的提高。
提高权益乘数实际上就是要将企业资本中债务资本的比重提高,致使财务风险增加。
如果长期依靠权益融资将使企业的资本成本激增,股票发行过多也会稀释每股收益。
降低股利支付率的下限是不分配股利,当长期来看不符合股东的要求,很可能导致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甚至引发企业变革。
(三)现金调整策略现金调整策略主要针对两种情况: 企业成长过快:可能导致现金短缺企业成长过慢:可能导致现金剩余这里所指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容易变现的各类流动资产。
1、成长过快2、成长过慢本章小结本章思考题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否等同于企业成长率最大化, 2、为什么在进行企业静态财务状况分析</B>后还应进行关于企业成长性的动态分析</B>, 3、销售收入相关分析</B>为何要剔除折扣、折让、其他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成长性指标分析</B>中的各类指标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具有什么特征, 5、可持续成长能力水平对企业决策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6、企业的财务策略与企业可持续成长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 7、企业的成长速度对现金流和企业决策有何影响, 参考文献荆新, 刘兴云. 财务分析</B>学.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冯丽霞, 罗宏, 彭艺. 财务分析</B>学.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曲绍宏, 郭玲. 企业财务分析</B>.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张先治. 财务分析</B>.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