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课论文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课论文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教学的欣赏课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在上课时大多对绘画和手工感兴趣,然而对于只讲理论,没有动手,听起来乏味的美术欣赏课,则表现出不感兴趣,总觉得没什么可上的。

因此有些初中美术教师经常把欣赏课省略不讲,认为既然学生不听,又何必多浪费时间呢?其实,欣赏课相对于其他美术课有一定难度,欣赏首先必然包括了大量要讲的内容,教师要收集大量相关的资料,熟悉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需要当多的时间去精心准备,一是要备好教材内容,二是要备好学生,要让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学生。

只有经过指导,经常去看,去了解,才能尽快地掌握对美的感知,也就是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动脑能力,必要时要求学生动口说出来,用笔写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画的东西为何而画,画得如何,美不美,在欣赏中提高绘画技艺。

例如,我教学“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欣赏·评述)”时,主要抓住“欣赏·评述”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这里所讲的“欣赏·评述”,是指通过眼睛去观察,了解事物的形态及其特点,并说出其优点缺点。

一、请大家先观察课本中的第一幅图《在激流中前进》(220厘米×332厘米),说出它的名字、种类、作者及其年代,看看图中描绘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形态怎样,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提问、讲解: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黄河:我国境内的一条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
折不挠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二、以此方法,讲解其他图片。

(1)《粮食》(宽约4米):作者雅布隆斯卡娅:是苏联卫国战争之后涌现出来的当代著名女油画家。

作品再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着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

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
活风貌。

(2)《牛耕》(魏晋时期墓砖画):这是一幅墓砖画,墓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
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

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

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

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3)《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局部 24.8厘米×528.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张择端,北宋末年画家,东武人。

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重盛景象的、且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之作。

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以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为主。

(4)《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指导学生欣赏校园雕塑“学海明珠”: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赏,说出雕塑的各个部件:一本打开的大书、地球、地球卫星、月亮、星星,一只展翅直冲云天的大雁。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部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连缀起来,说一段连贯的话。

最后,想想这样的造型为什么取名“学海明珠”,有何现实意义。

教师提示:我们要在书本(打开的大书)和生活(地球)中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要像那只展翅直冲云天的大雁一样,善于用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向星星、向月亮、向太空迈进,做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