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师随笔散文

小学教师随笔散文

小学教师随笔散文导语:也许教师的魅力是一种意志的展现,一种态度的表达,一种行为的拷问,一种真情的吐露,甚至是一种爱与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教师随笔散文、欢迎阅读及参考!篇一、小学教师随笔散文茶叶,倒入沸水,翻腾,旋转,清洌,醇厚,芬芳……入口,是春天的味道。

荠菜,注入清水,揉搓,翻转,鲜活,翠绿,肥硕……所见,是春天的气息。

春,已来了,来到身边,来到心中。

校园的春景是多么迷人美丽啊!暖风习习,垂柳依依,花香缕缕,醉人的春意使我陶醉。

听,教室里书声朗朗,同学们正专心致志、抑扬顿挫地朗读着。

看,绿茵场上,那舞动的、跳跃的身影。

瞧,花树下,连廊里,那张张灿烂的笑脸……这一切,无不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的亮丽色彩。

那天,穿了件大红色的衣服,走进教室,溪溪笑眯眯地说:“老师今天好看瘦哦!”没过一会儿琪琪也走进教室,见到我,楞了一下,转而笑嘻嘻地说:“老师你好嫩啊!”学生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是春天细细密密的笑声,发自每个人的内心,感染着大家。

醉人的春光里,欢腾的操场上,开学后刚进足球队的鹏奔跑着,抬脚,踢球,进门,一阵欢呼。

是春天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少年的英姿,向上的活力。

保管区内,鑫弯腰,细心捡拾飘落在里面的碎纸、树枝,一大捧,细细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耀,喘着气,笑着,乐着。

春天住在孩子的心里,那么阳光,那么豁达。

语文课上,照例每天“一碗心灵鸡汤”,讲者绘声绘色,听者频频颔首,动情处,泪水湿润了眼眶。

在这明媚的春日里,真善美的种子在悄然萌发。

我看见星星点点的绿,藏在树丛里,藏在跑道边湿湿的泥土里,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像一个个绿色的希冀。

花儿开满枝头,争相怒放,鸟儿飞翔蓝天,一展歌喉,我深深呼吸着着春天的气息,陶醉在这满园春色中。

篇二、小学教师随笔散文不知不觉整个寒假已经过去大半了,很快就要开学了,回顾整个寒假的日子,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在平时忙忙碌碌的生活,总认为自己还像小孩一样,生活很随意,很快乐。

忙碌的工作占去了我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和父母聚在一起。

寒假里孩子没有了太多的学习任务,于是就带着孩子回老家住了一段时间。

回到老家当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有时候静下心来认真观察一下父母,平时回老家大多都是晚上,而且还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

今年寒假里,我发现公公婆婆的头发都快白完了,走路也步履蹒跚了,行动缓慢了很多。

特别是婆婆,走路做事都变得很费劲了。

一条腿拖着地,另一条腿也伸不直了,腰也弯了,背也坨了。

身体真的大不如以前了,说起她的年龄,大姐说:“咱妈都快七十了。

”真是岁月不饶人,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手脚利索地为大家做饭了。

于是在老家的这段日子,一家大小的饮食都落在了我的肩上,每天十几口人吃饭,都是我来做。

二弟是厨师,但是他喜欢睡懒觉,每天公公都打电话催着他来做饭,但是他很少准时来,每天都是磨磨蹭蹭到十点多才能来到父母这里,那时我已经做好饭了。

在家的日子里,每天都忙碌着洗洗涮涮,一天到晚干下来,我也感到腰酸背痛。

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真是感到自己不再是无拘无束的小孩子了,已经人到中年了,有点老了,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初五回到家,就到娘家走亲戚。

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才有时间体贴地观察一下自己的父母,我发现爸爸妈妈的头上也已经是两鬓斑白了。

虽然他们才六十多岁,但是他们每天照顾着侄子、侄女,平时的生活也非常忙碌。

特别是侄子很调皮,每天爬上爬下的,还特别喜欢往大街上跑。

年幼无知的孩子交给老人,老人就会感到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于是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生怕他磕着,还怕他趁大人不注意跑丢。

我感到父母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了,到了年关他们也想歇歇,于是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都是我来做。

现在的自己,无论到了那边,似乎都是父母的依靠,他们看到我,仿佛看到了希望,那颗劳累的心有一种能够放得下了的感觉,他们总算可以放心地过一段轻松日子了,因为他们把家务交给我,他们放心。

父母已经年迈,尽孝要尽早,虽然我们不能给父母过多金钱,更不能帮父母买房买车,但是我们可以多陪伴父母,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照顾一下父母的饮食起居,和父母贴心地生活几天,说说心里话,聊聊天,让父母身心愉悦,也是尽孝的一种方法。

寒假就在这样的忙碌中不知不觉已经快过完了,每过一个新年,自己的年龄就增大一岁,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也一天天变老了。

人到中年的自己,真的感到自己平时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了,这次过年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平常的日子里一定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父母,多关心一下年迈的父母,莫让老人独守空巢,饱尝寂寞思念之苦。

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这是做儿女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篇三、小学教师随笔散文刚听到这个噩耗,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冯子玉老师仙逝。

在我的心里,中学,小学的老师们,那含义很深很深。

我就读的中学和小学,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在当年,是挺有规模的学校。

每个年级有七个班,每个班有五十多个同学。

在校就读的大多都是工程局当时八千多员工的子弟。

也有来自乡村的同学,住在学校里,人数不多。

冯老师是高中时的班主任,语文老师。

我记得很清楚,冬天的时候,他身披着一件黑大衣,头上戴着一顶灰色的前进帽,在教学楼三楼的走廊上走过的样子。

那个时候,每个老师都不只是老师,他们像父亲,母亲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同学,用自己的心爱着每一个同学。

那种爱,简单,淳朴,真实。

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很差,我们又是在一个大工程单位的子弟学校里,人与人之间,很单纯。

老师要做的工作真是很多。

他们要备课,上课,设计考试题,自己刻印考试卷,改作业,家访,早自习,晚自习,学校里还经常有运动会,开大会,春游什么的。

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工资都很低,特别是教师,好像工资更低,我印象里只有几十块钱一个月,没有人愿意当老师。

但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我高三毕业,我没有听到一位老师抱怨过工资低。

他们每一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至今都在我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清清楚楚。

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我的中学小学老师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冯老师站在讲台上,他意气风发地讲解文言文,一笔一划用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那些诗词,美文。

冯老师讲课,我能够感受到,他完全是活在那些课文里。

不止一次,他讲到男儿的荣耀,应该是奋战沙场,马革裹尸。

当他讲到这些的时候,他高昂着头,挥手看着远方。

现在想想,我还是泪流满面。

在最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下,老师们的精神世界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们把这种精神完整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这,就是人的尊严!我记得教高中代数的薛老师,她很风趣。

为了区分“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她发明了“期中间儿考试”的说法,每次说到这个,都把我们逗乐。

上晚自习的时候,我很调皮,不断问她问题,把一道题解出来,又改一个参数,问她怎么解。

薛老师仔仔细细一步一步又教我一遍。

解出来之后,我又改一个参数,问她怎么解。

她还是仔仔细细地考虑,认认真真一步一步解给我看。

我的参数越改越多,薛老师解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她的眉头也皱得越来越紧,但她还是一步一步教给我应该怎么做。

我记得教英文的张老师,她每天早自习的时候带着我们大声朗读课文,绘声绘色地描述英文课文“Why the bat comes out only at night?”张老师对同学们能否理解非常关心,她讲课的时候,眼睛不断在班上看来看去,只要看到同学的表情有显示可能没听懂,她就赶快再讲一遍。

我也很淘气,有一次我都完全听懂了,可是故意做了一个稍有迷惑的表情,张老师看到了,她眼睛盯着我,马上又重新讲一遍,直到我对着她点头,她才放心,继续往下讲。

我记得教初中数学的朱老师,在我对数学很反感的时候,我问他,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我看不出这些有任何实用价值。

朱老师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学数学,是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现在可能看上去没有用,以后长大了,就能理解了。

我记得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我星期天跑到她家里去,把我用毛笔写在长长的小纸条上的作文拿给她看。

老师丝毫没有因为我的突然出现而不满,也丝毫不因为我的那个小孩子玩意儿而嘲笑我,她仔细地一页一页打开我的作文,因为字太小,她要贴在眼镜前认真读,读完之后,告诉我哪里写得好,哪里要修改。

我记得教物理的龚老师,他患有帕金森综合症,虽然手抖得厉害,还是在黑板上用粉笔认真描画光学立体图。

讲到热原理的时候,风趣地打个比方,说冬天里暖气应该放在哪里,如果暖气装得太高,就会“脑袋瓜子热烘烘的,脚丫子冷飕飕的。

”太多太多,这些认认真真的老师们,在今天,怎么能够想像,他们当时,全都是身居斗室,家徒四壁,起早贪黑,却毫无怨言。

像这样的工作,他们又何止是老师呢?他们就像是父亲,就像是母亲。

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我一个榜样。

冯老师离开了我们,他仙去了。

我知道,冯老师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奋战沙场,马革裹尸!我在冯老师的灵前,点上一炷香。

篇四、小学教师随笔散文我曾向往做一棵树,因为,树有高远的理想,每天努力向上生长。

它想触碰蓝天,它要亲吻白云,它愿沐浴更多的阳光,总是朝着太阳生长!即便因一时执着而忘却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教训,即便于狂风暴雨中得以保全,承受着“高处不胜寒”之凄苦,为了领略追求的真味,始终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朝着晴空绽放。

我也曾向往做一株草,即便它矮小而柔弱的腰身总也避免不了任人踩踏的厄运,但它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它在崖缝之中屹立不倒。

你看,哪怕是康河里柔柔的水草,它“招摇”之姿、迎迎之态,不也入了徐志摩的诗眼、诗心,至今招得多少人心心念念地传诵着“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哪怕是柔嫩的蒲草,它柔韧之品至今仍诠释着刘兰芝们坚贞不渝的情义;哪怕是一株脆弱的苇草,也因了帕斯卡尔的思考而垂于竹帛;哪怕是荒原上的一株枯草,连无心而又多情的秋风也为它的坚韧所折服!听,秋风似乎在凛冽中还不时呼啸着“知劲草矣,知劲草矣”!他们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昭示着身为草木的尊严——矮小而不卑微,腰身柔弱但生命坚韧。

当秋风的呼啸之声不绝于耳际,萦绕于心间时,我似乎听到“人于草木间”而不能忘却的品性:身应如秀树之坚挺,心犹似劲草之强韧!感谢多情的秋风!向往归向往,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茶”。

它有树之志、草之格,更有茶之品。

陆羽《茶经》中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茶生于艰难之境者,味醇韵雅,必为上品。

它立于天地之间,坚挺着腰身,得雨露日月光华滋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

一个人品茗久了,自然能品出茶中丰富的况味。

从茶的烘焙处理到其质地,到沏茶温度、水质,到浸泡时间,都攸关茶香,可以说,茶的生命无异于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在淡淡清香中重获新生。

这如同我们的人生,不经历风雨磨砺,永远无法领略到生活的真味。

人于草木间,还是做好自己吧,就像茶一样,于苦乐浮沉中默默散发着生命的清香,哪怕是淡淡的,也不会被红尘侵染,那股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