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了解《水浒》及其作者。

2、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一细腻入微形象生动,是分析的要点。

3、环境描写逼真简练,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

重点难点1、学会评点是教学的重点。

2、能通过阅读品述故事情节是教学的要点。

教学过程关于《智取生辰纲》学习的要点概述:《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刻一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

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智取生辰纲》进行艺术欣赏。

一、自读: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生辰纲》在《水浒传》中的地位课前看《水浒传》第十二回至第十七回,了解杨志事迹和杨志性格。

杨志事迹:1、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2、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而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汉配东京大名府充军3、大名府留守梁世赤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4、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5、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

杨志性格:“失意、得志、幻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

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噗。

杨志最终走上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生辰纲》是以晃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休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二、改写:熟悉课文,把握故事线索和主要情节要求:1、以晃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

2、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

3、500字左右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

晃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

“来也,来也。

”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

内中一个,头载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

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具称“青面兽”的杨志。

十五人上得冈来。

晃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

争各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探头探脑,却故意让杨志望。

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

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车儿,称是濠州贩运枣子的。

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

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

见杨志制止众军士买酒,奖学金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

刘唐从另一桶取了一瓢,拿上便吃。

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

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取酒。

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的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

杨志见剩下的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

杨志也吃了半瓢。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歌下冈。

晃盖、吴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

晃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石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

三、比较:探究《智取生辰纲》结构、人物、场面改写文字的不同1、悬念: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天用妙计始真相大白。

以杨志换陷生辰纲为主线叙与,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迷。

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2、人物:小说充分展示出杨志这一人物在押、重叠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

作者从杨志对形势的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上,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

表现在: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深知黄泥冈乃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

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入松林,进行盘查。

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许。

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地一步步陷入吴有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晃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

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3、场面: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

前者为后者作铺垫。

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晃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四、讨论:欣赏《智取生辰纲》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艺术1、题为“智取”,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明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制订“软取策略”。

充分考虑时、地、人三个因素:天气炎热,押运者必有懈怠之处,利用“天时”,以药酒作武器;黄泥冈为必经之处,人烟稀少,易于动作,于此设伏,占有地利;杨志为人精细武艺高强,硬取一时未必得手,得手未必顺利脱身。

实施软取计划: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一行。

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

在另一桶饶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

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洒与众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

精明如杨志也不能不入其计。

2、《智取生辰纲》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描写有何特点?《智取生辰纲》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才会中毒,才能中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晃盖一行成于天热。

描写特点:渲染气氛,增强实感。

“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文不在多,妙在传神。

“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这苦,描画已尽。

烘托心理,形神毕现。

“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

转换场景,发展情节。

“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喝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五、评点:品评《智取生辰纲》人物描写艺术。

1、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个性化语言)评点:著一“杨”字,已见生分,“喝”住杨志,仗势欺人。

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时却是“耐”不得了。

此写老于世故的谢都管对杨志咄咄相逼。

2、“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

(精彩的细节)评点:“瓢”是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

“瓢”有瓢的妙处,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

“椰瓢”多次出现,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多姿。

3、“只见这边,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戏剧性动作)评点: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用了一系列动词。

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酒中。

动作连续紧凑,瞒过了杨志眼睛,也瞒过了读者眼睛。

到底如何中计,想杨志那厮上了梁山方可明白。

杨志的思想性格《智取生辰纲》从杨杨志一面来说,是生辰纲被劫,押送失败。

杨志的失败,固然说明昊用这位智多星足智多谋,晁盖等八人团结一心,配合默契,但是从杨志一面来说,也是他的思想性格使然。

杨志的思想性格,一般概括为“能干,精细,蛮横,官迷,刚愎自用”,分析人物思想性格,要力求准确,这就要深入具体地精细地加以分析。

杨志确实不是一个糊涂人,他相当精明,相当警惕。

他明白天下大势:“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也明白一路情势,他知道黄泥冈“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闲人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

”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他发现有人在对面松林里“舒头探脑价望”,马上前去盘问。

他一见众军买酒,就断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药的计策。

事情果真如此,吴用之计用的正是蒙汗药。

但是,我们只能说杨志相当精明,不能说十分精明。

凡防范措施,总须以防万一,宁可过头,不可不防。

即使酒里真的没有下药,还是不吃保险。

吴用他们做手脚,杨志“在远远处望着”,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不想一想,第二人去舀一瓢酒,为什么被夺住望桶里一倾,这举动有没有别的文章,他到底被吴用做的手脚蒙蔽了,结果中了被劫。

可见,他的精明,跟吴用相比,就略输一筹。

所以我们只能说他相当精明,但是稍逊一筹,不够到家。

杨志更有致命的弱点,则是不善带兵,不善处理关系,说他蛮横是不错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军阀作风,棍棒纪律,以致他的部下一路怨声载道,离心离德。

杨志在别人的眼里是个遭死的军人,虽然梁中书委以重任,而且关照老都管、虞侯等人“听他言语,不可和他别扭”,但是杨志毕竟没有威信,他也不注意树立威信,既不注意协调自己与老都管、虞候的关系,也不懂得笼络人心。

众军身上百十斤担子,他则空着两手,还手执藤条,从严不知体恤部下,从来不知给哪个换换肩,让人歇歇。

相反,“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弄得人人怨怅。

其实,他们十五人的利害完全一致杨志劫认为“这干系须是俺的”。

事前不把道理讲明白,不把纪律定好,当然无法使大家齐心协力,战胜艰难。

单靠打骂,最后黔驴技穷。

指挥陷于僵局。

一个军汉到黄泥冈去松林树下睡倒不去,“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

杨志无可奈何。

”老孝管本来还劝人“不要怨怅”,到后来也向众军汉说话了,杨志则陷于彻底孤独。

论组织领导能力,杨志是不合格的,怎么能说他能干?情节像魔术般富有魔力智取生辰纲是吴用的计策。

这计策真像变戏法,眼见得一桶酒,人家吃,没事,杨志一行吃了,却麻翻了。

吴用玩魔术,作者也像写魔术表演一样,写得奇幻莫测,事后才把秘诀告诉你。

所以令人着迷惊奇,为人喜闻乐道。

吴用智赚杨志,可杨志并非等闲之辈,非有高超的智术不能蒙过杨志,这场智取在高级的水平上进行,所以故事情节特别富有艺术魅力。

作者把谜底放在最后揭晓,最后才说出人名,说明计策,上文则隐去人名,只写其然,不写所以然,这就显得扑朔迷离,神奇莫测,大有回味的余地。

由于把人名、计策陷去有人就误解为暗线,其实晃盖等好汉明明都出卖了,都用下面描写,不能叫暗线。

不过是出卖有先后罢了。

先写杨志押送生辰纲,归结到一点,是要写明白杨志非常谨慎小心为什么最后准许众军汉喝了那桶酒,也就是说,杨杨志怎么会掉进吴用设置的圈套,作者一路写来,写杨志不把行动的道理讲明,只知打人骂人,自己的防范措施不钽不能为众军汉,两个虞候,老都管所理解,反使别人心生怨怅。

一面写他的精明,一面写他的蛮横,终于左右不了局面。

当吴用的计策解除了他的戒心之后,不得不暹许众人喝酒。

精明与蛮横,两位一体,写离心倾向的发展又写得很有层次。

众人把老都当作保护伞,而老都管由劝说众人到教训杨志,逐步展开的情节,显示了押送队伍走向分崩离析的颓势。

从“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开始,故事情节更加精彩纷呈。

白日鼠挑酒上场之前,晃盖等七人主动亮出客商的伪装解除杨志的戒备心理。

他们为防对防,一人故意“舒头舒脑”,引杨志前来,六人则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使杨志相信“也是一般的客人”。

而杨志的警惕反受自己人奚落。

以防对防,真对假,假对真,一番对话十分有趣。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歌声里白日鼠挑酒上场,到杨志一行所在的桃林歇凉,引众军汉买酒。

其实两桶都是好酒,料杨志必然阻止。

晁盖一伙过来先喝一桶。

借饶酒做手脚,前一瓢掩饰,后一瓢下药,白日鼠追这个,夺那个,写得不露丝毫破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