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神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之留白
的艺术
【摘要】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艺术的含蓄,是一种深邃的意境,也是一种艺术追求。

留白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满足,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才能使观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节奏一停意味无穷。

【关键词】中国绘画,留白,意境,延伸
中国绘画,是以五色六彩,用毛笔勾勒出的墨色的世界,而人们也不难发现,“留白”技法常被很巧妙的应用在其中,使得画面灵动而更有意境。

在中国画的二维空间中,孕育于山川湖泊间跌宕起伏的,犹如心跳般的“节奏”皆来自于精心铺陈的“空白”。

没有节奏感的画作既没有生命力和缺乏美感,这也自然失去它存在的价值了。

中国传统绘画,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于画面呈现出的那种严肃。

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于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是中国画所特有的美学观点。

与其它画种相比,中国画喜欢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来。

这些“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迷雾、是尘壤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相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

如近山之顶颠或锁其腰之“留白”处,或远空或云雾;近崖埃者,便或水之淼淼或雪之皑皑……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就的,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空灵,一种印象,一种空间感,一种深远的意境。

以空白为背景,用笔墨和形体的虚实变化来创造意境、表现空间。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而留白,恰能淋漓尽致地使画中世界不仅仅局限于画卷,达到深远的意境。

留白,使画面更为灵动有深意,同时,也是古人们的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反应。

一切无需太满,无中生有,有中亦无,二者相互消长。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

《老子》的第十一章中有关空间的阐述,具有中国朴素辨证法的鲜明特色:“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可见有形的实物是空间赖以形成的条件,空间才是真正有用处的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空间的存在形式的辨证描述即“无”与“有”的辨证关系,突出了“无”即空间的价值。

而“无”与“有”之间《老子》第四十章中又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所谓的“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无,他“无中生有”,有中亦无,二者处于相互消长而又时时转化的对立统一,正如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到极满处便是无,而极少处,又是另一个的满。

正是这样一种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画家在观察客观世界时,不是单一从一处着想、一点着眼,而是强调全面观察,以情观景,在现实中寻找那些最能说明自己感情的形象。

既强调客观的观察,更强调主观的肯定;既强调对象神态的刻画,更强调作者情感的抒发和表现。

所以,中国画家笔下的形象,是通过画家的头脑的综合与概括,删除繁杂的细节,所表现出的事物赏心悦目的主要部分,是对象最突出的精神特点,也是作者用以寄托情思的直接展现于画面的墨色部分。

对于这一部分的表现,力求清楚、明确、突出,并着意渲染,使精神意识向它集中。

而对于暂时无关事物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往往连同背景尽量减弱以致舍去,直至代之大片空白。

用大小不同的空白来寓意空间,这就成了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一个鲜明特点。

清代画家李方膺在题梅花诗中所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两三枝就是画中实体部分和精神特点所在,而省去则成为空白的虚体部分。

笔画变化无尽的分割、空白有机的穿插,墨块对空间的剖切所造成虚实变化,留给观赏者的是一种更空阔、更灵动,更富有审美想象的空间。

“留白”作为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方法,是表现中国画空间感、艺术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

“留白”,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给主体形象有活动自由的空间,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是所谓形象的延伸。

大的空白和内部任一小的空白都保持默契,它们的对比——同质而大小悬殊的空间对比,使人感到气象开阔。

它既是无形也是有形,因此,“留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虚无”,而是一种“藏境”的手法。

在中国绘画中,有形亦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如云水,烟霞,在画中可以留空白,不着笔墨,化为虚象;而画中的空白,在景物实象的对照下,又可显出云、水、烟、雾无形可实。

为显其高“以泉”高之;为显其深“以云”深之;为显其阔“以烟”阔之。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用云、用烟、
用空白来遮藏掩映,在平面的布置中求其纵深的空间关系。

这种虚白犹如乐曲的间隙,是实处的基础和依据,是实处的余意和扩大。

华琳说“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

”这种“画外之画”是观者运用自己的创造能力,想见更多的审美意象,产生意象的自由空间,这种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空间构成的独特手段。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许多画家都是非常善于运用空白的。

如清代画家朱耷,堪称画坛巨匠,明朝宗室,对清朝有切肤的亡国之恨。

其花鸟作品,都留有大片空白,读他的留白,何其痛苦和沉郁,画家画到此处有许多悲愤要倾吐,但却留下一片空白,让人深思。

似乎每一空白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韵律。

空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没有笔墨的语言,它与笔墨相互生发,产上着神秘的魅力。

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留白”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

如名笔画“兰”多于笔断意不断间取得清丽柔美之感;如名笔画“山”多于错落参差有致间得到险峻悠远;如名笔画“水”多于淡笔了了细微涟间求得浩淼烟烟……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有此体验的,于画面上画得过多过细,反而觉得失去了淡、远、空、灵之气韵,同时也会因此而远离“雅趣逸境”。

画之空白不可以表述得过于“截然”,要有笔墨上的相对过渡以避免突然“断裂”的感觉。

画之妙境多在若有若现之间。

因此,留白与画实景要以相应的“度”做“关联”把持画面“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艺术效果。

这里的“关联”,意义在于实景与空景的过渡合法性上。

中国画的“留白”是一种艺术的含蓄,是一种深邃的意境,也是一种艺术追求。

留白是为了“多”,为了“有”,为了满足,空白才能给人以无尽的感觉,才能使观者以想象力去丰富它,“此时无声胜有声”,节奏一停意味无穷
参考文献:《艺术教育》
《新文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