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八课。
本单元的课文极富想象力的,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本文是由远古神话改编而成,文字的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是一篇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想像训练的好文章。
此文详细描叙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七(4)班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学习习惯正在养成,课堂纪律意识稍薄弱。
从认知上看,学生对神话这一民间文学形式是有一定的阅读积累的,但因为是直接跳读到第六单元,对想象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从情感上看,学生对人类起源的兴趣点较高,但是对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缺少生活体验,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加以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神话及其特点,提高想象写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朗读、评议等方法品味课文体现喜悦之情的语言。
2.通过合理想象,改编神话,学习课文想象写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在对比中探究课文的想象之处,品味课文体现喜悦之情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合理想象,提高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归纳法、点拨法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共一课时(一)层层设问,疑上心来(5分钟)1.学生思考“人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导语】: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答案有很多。
科学家说,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西方的基督徒说,人是上帝创造的,我们的始祖是亚当、夏娃;在中国的古老传说里则是女娲造的人。
那么身为中华民族的后裔,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课文《女娲造人》来一探究竟。
2.介绍女娲名片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女娲的图片。
好,那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课文就是《女娲造人》。
(二)初读感知,自解其惑(25分钟)1.针对这个课文标题,大家能不能提出一些疑问?(女娲为什么造人,女娲怎么造的人,女娲造的人是什么样的等)2.快速默读全文,注意生字词,并自行解决之前的问题。
(10分钟)订正导学稿,生字词按课件每个读两遍,1分钟在草稿本上写一写,记一记自己不熟悉的字。
【教师明确】:(1)女娲为什么造人:“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因为想让天地间更热闹起来,生气蓬勃起来。
(2)女娲怎么造人:“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先用黄泥照着自己的形象揉团造人,后来就用枯藤挥洒泥浆造人,提高了效率。
(3)女娲造的人是怎样的:“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用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的话来说就是:人类成了万物之灵长。
补充思考:女娲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
西方《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第27节这样写道:“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为什么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神话,人们都在人类起源的问题上强调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呢?a因为在人的心目中,神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存在。
之所以在人类潜意识中希望是神创造了人,是为了突出人类与世界万物不同的生命地位,是万物之灵长,是最像神的存在。
b神话因为是人创作的,那么很大程度上带着人的主观意识。
学生若提出“女娲为什么不直接变人?”、“为什么传说女娲是人面蛇身,课文画的女娲却是人形”等问题也可以从该方面加以引导。
学生若提出其他问题也可按课文自行回答。
3.好,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女娲造人》选自哪本书?——《神话故事新编》。
“新编”说明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改写的,是2.0的升级版本咯,那最原始的版本是怎么样的呢?我找来了原文,我们当做课外文言文训练,试着翻译看看。
请同学们对比《风俗通》原文(或课后译文)与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10分钟)【教师明确】:(1)女娲造人的缘由(2)女娲造人的过程(3)女娲的心理活动①“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②“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人类的诞生给女娲带来的幸福感,正是因为人类的到来,使她不再孤独、寂寞。
同样,新生儿的到来也会增添家庭的和乐之气,更热闹,带给家人快乐和希望。
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4)女娲安排婚配的原因:“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
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为了人类的繁衍与生存。
(5)开天辟地后的环境描写“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渲染了一种孤独凄清荒凉寂寞的氛围,为女娲造人做铺垫。
(6)人类诞生的欢喜场面(学生较难总结这一点,可以在女娲心理活动这个方面穿插进去,即女娲在人类诞生时的心理,并以读促情,以读悟情):①“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一···就,接连着发生,新生命诞生的期待感和紧迫感。
一阵,时间持续,跳跃欢呼体现出程度之深。
开口就喊——新生命诞生时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声音,是对这个新世界的回应,表示生命的诞生和希望。
)——人的喜悦②“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惟妙惟肖,女娲升级为母亲,母亲在诞下新生儿后的喜悦是不一样的,眉开眼笑,满含爱意,突出了女娲的母性。
)——女娲的喜悦③“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妈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震响较夸张地体现出强烈之感,)总结课文所丰富的内容(总体来说,课文丰富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加以想象,展开描写,使情节生动,人物丰满。
)4.你更喜欢《风俗通》版的《女娲造人》还是作者改编后的《女娲造人》,为什么?(5分钟)【教师明确】:(1)内容上更加充实,使原本简单的造人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故事有波折。
更具可读性和文学性。
课文改编是随着矛盾的不断出现,女娲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来达到这种效果。
如女娲感到寂寞,想到“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于是有了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的过程;捏泥团造人本可就此打住,但因为“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便想到了挥泥浆造人;造人结束后考虑到“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便有了男女婚配。
这样的联想也很自然。
(2)增加了许多细节描写,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环境描写等丰富了女娲的形象。
①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②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③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女娲的母性)④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勤劳工作)⑤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独特神奇的造人方法,聪明)(三)合作改编,体验想象(10分钟)1.对比发现发挥想象力改编的好处,以此总结神话的特点(学生可说出幻想和想象、大胆的夸张等)【教师明确】: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出示《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梗概,小组合作进行想象改编,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改编最精彩(学生口述大致想象情节即可)。
【教师引导】:给出相关提示: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发挥想象的角度进行改编。
七【作业布置】《学法指导》本课时内容八【板书设计】女娲造人为什么造人怎么造人造的人怎样想神话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