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1) 液态金属的凝固;
(2) 金属塑性加工;
(3) 粉末冶金加工;
(4) 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
(5) 复合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加工;
(6) 材料连接加工;
(7) 材料切割加工。
目前,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高科技中占有 相当大的比例,其加工技术是其它加工的基础, 因此,本门课程主要讲述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4.材料的可加工性:
二、金属塑性加工
1.定义:利用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 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尺寸
和力学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的材料、毛坯或
零件的加工方法。 2.适用范围:钢、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3. 类别:冷加工、热加工、温加工、半固态加工等; 4.主要生产方式(基本):
(1) 轧制:金属通过旋转的轧辊受到压缩,横断面积 减小,长度增加的过程。
d↘,晶界面积↘,表面能↘,能量降低的自发过程。
③ 正常长大与异常长大: 正常长大:再结晶后的晶粒细而均匀,长大时均匀; 异常长大: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不均匀,大晶粒吞
并小晶粒,形成异常粗大的晶粒。 (二次再结晶)
四、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的发展
金属塑性加工(材料加工工程)是材料科学与 工程的二级学科,它的范围包括了所有的金属材 料成形技术。
(3)粉末冶金锻造 是粉末冶金与锻造工艺的结合。可显 著提高粉末冶金件的机械性能,同时又 保证粉末冶金的优点。是制取高强高韧 粉末冶金件提供一种新的加工方法。 (4)液态模锻 将一定量的液态金属直接注入金属模 膛,随后在压力的作用下,是处于熔融 或半熔融状态的金属液发生流动并凝固 成形,同时伴有少量塑性变形,从而获 得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其它:高能率成形、充液拉深等。
随着科学技术整体的飞速进步,金属塑性加工技术也取 得了迅速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整体的飞 速进步,金属塑性加工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人们充 分认识到最终决定材料及产品结构和控制性能的关键是 合成与加工。因此,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学紧密结合成 为开发新材料和提高传统材料性能的必然途径。有色金 属材料加工技术向高精度、高性能、低消耗、低成本、 优化生产过程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最终决定材料及产品 结构和控制性能的关键是合成与加工。因此,材料科学 与材料工程学紧密结合成为开发新材料和提高传统材料 性能的必然途径。有色金属材料加工技术向高精度、高 性能、低消耗、低成本、优化生产过程和自动化方向发 展。 目前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现状与总的发展趋势是主要体现 在以下一些方面。
(3) 对理化性能的影响: a. 电阻率↗; b. 电阻温度系数↘; c. 导磁率↘; d. 导热率↘; e. 腐蚀↗。 4. 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1) 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 a. 回复:把经过冷变形的金属加热时,在显 微组织发生变化前所发生的一些亚 结构的改变过程称为回复。 特点:①显微组织没有明显变化; ②力学性能变化不大; ③残余应力显著降低; ④理化性能基本恢复到变形前情况。
③ 再结晶后晶粒度的影响因素:
ⅰ 预先变形程度:
临界变形度:金属获得粗大
的再结晶晶粒
的冷变形量。2~10%
引起粗晶的原因:变形量较小粗大,沿一定方向长大。
ⅱ 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T↗,t↗,晶粒↗。
再结晶全图:加热温度、冷变形程度、晶粒大小关系的图。
b. 技术的集合化。
轧制工程愈来愈连续化、自动化,并且成为一个大而复杂的 系统。连续式冷轧机不仅实现了无头轧制,而且将前后酸洗、退 火、精整等工序全部连接起来,连铸使过程更加宠大,为使这种 复杂生产系统正常运行,维持高的作业水平,设计能力水平,必 须用系统的观点来处理工艺过程。
3、当前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纵轧、横轧、斜轧;平辊、型辊。
产品:板带箔,如:电冰箱外壳、洗衣机外壳
管棒型线。
其它:连续轧制、多辊轧制(24辊)、孔型轧制等。
(2) 挤压:金属在挤压筒中受推力作用从模孔
中流出而制取各种断面金属材料的
加工方法。 正挤、反挤 产品:管棒型线,如:铝合金门窗 其它:连续挤压。
(3) 拉拔:使用拉力,将金属坯料拉过拉拔模
三、金属塑性变形理论
1.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理论: 单晶体塑性变形:滑移和孪生, 多晶体塑性变形: (1) 晶粒内的滑移、孪生和转移 (2) 晶粒间的滑动、转动及转移 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1) 显微组织的变化:形成“纤维组织”;
(2) 亚结构的细化:位错缠结、晶粒破碎;
(3) 织构现象的产生: 织构: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转动,当变形 量达到一定程度(70~90%以上)时,会使 绝大部分晶粒的某一位向与外力方向趋 于一致。 a. 缺陷:制耳; b. 优点:使硅钢片的特定晶界、晶向平行于磁 力线方向,提高导磁率,减小磁滞耗 损。
① 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位错密度↘,强度、硬度↘, 塑性、韧性↗,内应力消除。 ② 再结晶温度: 开始产生再结晶现象的最低温度; 工业条件下定义: 经大变形量(~70%以上)的金属,在一小时的 保温时间内全部完成再结晶所需的最低温度。 影响因素:ⅰ 预先变形程度 ⅱ 加热速度与保温时间 ⅲ 原始晶粒度 ⅳ 金属纯度及成分
3.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1) 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强度、硬度↗, 塑性、韧性↘ (2) 残余应力: a. 材料经塑性变形后残存在内部的应力。 b. 是一种弹性应力,在金属中处于自相平 衡的状态; 可分为三种: a. 宏观残余应力(第一类内应力) b. 微观残余应力(第二类内应力) c. 晶格畸变应力(第三类内应力)
1、生产方法、工艺技术向着节能降耗、 综合连续、优化精简、高速高效的方向 发展。如实行冶炼、铸造与加工的综合 一体化,采用连铸连轧,连续铸轧、连 续铸挤,半固态加工等新工艺技术;尽 量生产最终和接近最终形状产品;利用 余热变形、热变形与温变形配合,冷加 工与热加工变形量之间的优化匹配,变 形与热处理的配合,省略或减少加热与 中间退火次数等。
5.特种塑性成形 (1) 超塑性成形 金属或合金在特定条件下,即低的形变速率 (10-2/10-4/s)、一定的变形温度T≥0.5Tm和 均匀的细晶粒度(0.2~0.5um),其延伸率超 过100%以上的特性。如:铝合金、钛合金及高 温合金。 (2)旋压成形 利用旋压机使坯料和模具以一定的速度共 同旋转,并在滚轮的作用下使坯料在与滚轮 接触的部位上产生局部变形,获得空心回转 体的加工方法。
(2) 塑性加工发展的思路
就轧钢而言,从临介——紧凑的思维出发,当铸造 技术达到一定的临介值后,初轧己被取消,热连轧也
行将被取代,面临这种局面,塑性加工工作者如何思
考塑性加工的发展与创新呢? 受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塑性加工技术表现出以下 显著特征:塑性加工技术的发展表现在技术的工程科 学化、技术的集合化及智能化。
“三度”:加工温度、加工速度、变形程度。
c. 晶粒长大:再结晶后,形成等轴晶,若 T↗,或t↗,则d↗。 ① 是一个自发过程: ② 实质:晶界迁移。
一个晶界的边界向另一晶粒迁移,把另一晶粒中的晶格位向 逐步地改变成为与这个晶粒相同的晶格位向,于是另一晶粒便逐 步地被这一晶粒“吞并”,合并成为一个大晶粒。
a.技术的工程科学化。 b. 技术的集合化。
a. 技术的工程科学化。
塑性加工技术从原来的技术向工程科学进步,以轧制理论为例, 战前主要靠经验,一般把轧制看成是一种技艺,战后第一个10年 是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时期,轧机的设计者迫切需要有关知识,众 多的轧制力,宽展公式问世,第二个10年是第三代轧机的准备期, 一方面提高轧制精度,另一方面研究和描述轧制的动态方程,使 理论与技术取得重大进展,1965年由计算机控制的带材轧机的建 成就是其标志,自适应控制技术的成功应用对稳定自动控制的轧 制操作起重要作用。
应用:低温去应力退火(深冲黄铜弹壳, 会自动变形,甚至开裂,需经 2600℃左右的去应力退火)。 b. 再结晶: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时,由 于原子扩散能力增加,在晶格畸 变严重处形成一些位向与变形晶 粒不同,内部缺陷减少的等轴小 晶粒,这些小晶粒不断向外扩展 长大,直至金属中的变形金属全 部被等轴晶取代,即冷变形组织 完全消失,这一过程为再结晶。
的模孔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产品:管棒型线,如:灯丝、冷凝管
其它:连续拉拔、多模拉拔
(4) 锻造: A.自由锻:金属在上下抵铁间受到冲击力或压 力而变形的加工。 B. 模 锻:金属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膛内受 冲击力或压力而变形的加工。 产品:各种锻件,如:机器的立柱、弯曲连杆
(5) 冲压:金属坯料在冲模记之间受压产生分 离或变形的加工方法。 产品:各种冲压件,如:易拉罐、弹壳 4. 特点: (1) 质量比铸件好; a.热变形,细化晶粒;b.消除铸造缺陷。 (2) 少切削,节省金属; (3)产量大、生产率高。 (4) 难以形成复杂件。
材料对各种加工工艺手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热处理性 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5.材料加工的基本原则:
材料加工必须统筹考虑材料构件的使用性能、
工艺性能、环保性能及经济性,经过对比分析、
系统考虑后,找出解决实际工程要求的方法和途
径。
可塑性加工性
使金属很容易塑性成形的材料性质,常与成 形性能互换,包括变形阻尼(强度及流动应 力)和破裂前的可能变形程度(延性)。 其中着重强调的是破裂前材料的变形极限 (板料)。 更一般的意义: 塑性加工性是在特定金属成形工艺中材料 在不出现不希望有的状况条件下所能达到的 最大变形程度。
⑤
金属塑性加工技术
李慧中
第一篇 绪论及金属材料加工方法
一、材料加工的内涵
1.材料合成: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从气态、液 态或固态的各种不同原材料中得到 化学上不同于原材料的新材料。 2.材料加工: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使新材料 在物理上处于和原材料不同的状态 (化学上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