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1、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
所以,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可以获得怎样的一种经验和
知识、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丰富材料可以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
也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
功能。
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多方面、
多层次、个体差异等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开展将引领我园教师进一步理解《指南》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我园教师经历了争创市一级园的历练,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教师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难度和问题。
《指南》颁布以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
我园也投入到区域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但是,随着区域的深入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各区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区域材料,以及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宜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师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正在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而大伤脑筋;另一方面不明白有时幼儿为什么不喜欢花大精力、目标明确的材料,即使设计出多种层次、多种玩法的材料,过一段时间也不喜欢了。
2、在投放材料上:
(1)在活动区材料上老师采取了封闭式投放的较多,即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材料进行设计,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其目标;而采取开放式投放较少、材料缺乏探究性,即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对材料玩法进行设计,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
(2)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活动区域游戏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各区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个别老师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3)材料投放层次性和动态性。
从材料加工程度来讲,教师投放的材料以成品材料居多,缺少半成品和原始材料的提供。
3、教师缺乏认真观察与适时适度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师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的现象,缺少分析反思。
4、教师在材料投放后,对幼儿是否会正确操作材料、材料是否适宜、难易程度及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情况等缺少观察,及观察后的调整。
三、研究的目标:
1、幼儿方面:促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并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方面:促进教师观察、反思等专业素养的提高,并能掌握活动区材料投放兴趣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活动区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1、活动区特点与材料投放。
2、不同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与材料投放。
3、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原材料、成品材料、半成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4、区域材料投放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的具体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的案例研究、区域材料投放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
5、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投放。
(二)教师的观察、指导
1、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操作情况的指导。
2、教师对区域材料观察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小班2个、中班3个、大班2个。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调查方式: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
观察法,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七、组织与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组。
组长:李喜凤园长副组长:黄艳艳、郝阳主任
成员: 张艳、任富红、周学艳、王晓晓、唐少侠、薛娜、吴翠英、曹丹丹、李小宁、于艳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有关理论和课题相关的文章资料。
3.制定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4. 各班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细化研究方案,并有效的实施。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
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研究工作。
2、操作实施: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
(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评比、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材料投放中的经验。
定期进行阶
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的基础上各班依据研究重点区域形
成班级美工区特色及年龄段特色。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参加试点园间的交流、分享活动。
4、请有关专家来园答疑、讲座,解决研讨中的疑难困惑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汇报(2015年5月——2014年7月):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经验及反思,及
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3)编制论文案例集、图片集,录制区域活动专题片,交流推广。
八、研究过程的管理:
1、制作课题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
运用激励机制,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队伍。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李喜凤园长任组长,郝阳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平行班组长:张艳、任富红、周学艳引领各班组合的开展。
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以组织制度保证课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落实。
3、定期进行园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推荐参加各级培训。
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月各班观摩、研讨、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