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 毫针的构造,分为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5 个部分。
2. 窦汉卿《标幽赋》中对得气的描述为:“气之至也, ____ ;气未至也, ____ 。
”3. 双手进针法可分为: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4.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____ 和 ____ 。
5. 行针辅助手法有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6. 灸法的作用是 ___ 、 ___ 、 ___ 和 ___ 。
7. 艾条灸包括 ___ 和 ___ 。
8. 实按灸包括 ___ 和 ____ 。
9. 拔罐法古称 ____ 。
10. 临床上拔罐的应用包括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二)单选题1. 临床上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选择 ( )A .仰卧位B .俯伏坐位C .俯卧位D .侧伏坐位2. 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益作用的是 ( )A .气海B .命门C .中冲D .关元3. 针刺阳白穴时宜选 ( )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提捏进针法D .舒张进针法4. 针刺承扶穴时宜选 ( )A .指切进针法B .夹持进针法C .提捏进针法D .舒张进针法5.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出自 ( )A .《内经》B .《难经》C .《针灸大全》D .《针灸大成》6. 中风脱证时可选用 ( )A .隔姜灸B .隔蒜灸C .隔盐灸D .隔附子饼灸7. 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可首选 ( )A .留罐法B .走罐法C .闪罐法D .刺血拔罐法E .留针拔罐法8. 三棱针古称 ( )A .圆利针B .锋针C .大针D .银针9. 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用于缓解肌肉痉挛的波是 ( )A .密波B .疏波C .疏密波D .断续波10. 临床多选皮肤针治疗的疾病是 ( )A .面神经麻痹B .高热C .皮神经炎D .紫癜(三)多选题1. 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 )A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B .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C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D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E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2. 提插补泻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 )A .先深后浅,重插轻提B .先浅后深,轻插重提C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D .提插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E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3.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 ( )A .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B .施术手法C .机体的机能状态D .施术时间E .针具的粗细、长短4. 确定针刺深度的因素是 ( )A .患者体质B .患者年龄C .患者病情D .患者体质E .患者体位5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 ( )A .针具器械B .医者的双手C .病人的施术部位D .治疗室内E .治疗室外6. 一般来说,施灸时 ( )A .颜面部不宜化脓灸B .阴虚发热者不宜灸C .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D .腹部忌灸E .大血管部位忌瘢痕灸7. 隔姜灸的作用主要是 ( )A .回阳救逆B .温阳补肾C .温胃止呕D .解毒杀虫E .散寒止痛8. 临床上下列哪些情况应禁用或慎用电针 ( )A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B .孕妇C .心脏病患者D .老年人E .体质虚弱者9. 颞前线在临床上治疗的病证有 ( )A .后头痛B .偏头痛C .周围性面瘫D .脑动脉粥样硬化E .口腔疾患10. 治疗与脏腑组织有关疾患的刺激线宜选 ( )A .额旁 l 线B .额旁 2 线C .额旁 3 线D .颞后线E .颞前线(四)简答题1. 简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2. 简述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3. 简述耳针的基本概念。
(五)论述题1. 试述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 试述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3. 试述电针法中疏波和密波的作用和适应证。
4. 在临床上耳针治疗的常见适应证有哪些 ? 请举例说明之。
(一)填空题1.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如闲处幽堂之深邃3.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4. 提插法、捻转法5.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6.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7. 悬起灸、实按灸8.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9. 角法10. 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二)单选题1. C2. C3. C4. B5. D6. C7. C8. B9. A 10 C(三)多选题1. BC2. CE3. ABCE4. ABCD5. ABCD6. ABCE7. CE8. ABCE9. BCE 10. ABC(四)简答题1. 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 ( 天、地、人三部 ) ,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 ( 或用捻转补法 ) 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
临床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 针刺人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 ( 或捻转泻法 ) 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
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3. 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五)论述题1. 晕针出现的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晕针的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 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②妇女怀孕 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 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
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⑥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⑦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⑧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3.(1) 密波: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2) 疏波:短时能兴奋肌肉,长时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各种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4. (1) 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 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菌痢、腮腺炎等。
(3) 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
(4) 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5) 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等。
(6) 其他:耳穴有催乳、催产、美容、戒烟、防病保健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