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为人、用人之道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为人、用人之道
责任编辑:丁芝
结果连遭败绩,而曹操采纳苟攸、许攸之谋,劫乌巢,断了
袁绍粮路,使袁军不打自乱;采纳程昱“十面埋伏”之计, 再败袁绍;攻冀州,又听从许攸“决漳河之水以淹之”的妙 策,大败袁绍。连战连捷。说曹操知人善用,还表现在曹操 不埋没人才。给人以机会,如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战役 中,身为弓马手的关羽请战华雄,袁绍嫌关羽职低位卑,竟
关羽“士山约三”等来到曹营后,曹操自辕门相接,后又送 金、纳银、奖马、赠袍,并封侯进爵,最后关羽仍弃曹操面
去,而操却舍不得杀之。 第三,曹操在用人上表现得知人善用。曹操为招贤士, 并不是摆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发挥他们的作用,曹操本人有 谋略、有才干,又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几其实力日益强大的 重要原因。在这点上曹操与刚愎自用的袁绍形成了鲜明对 比,如官渡之战,袁绍文有田丰、沮授;武有颜良、文丑, 且拥有重兵。但袁绍屡次不听田丰、沮授的建议自以为是,
《三国演妨;曹操;为人;用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9)04-0070-02 力扶社稷”,竖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结果应 募之士如雨骈集;又如,在与袁术交战过程中“曹兵十七 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黄旱,接济不及”,曹操为解一 时之怨,他自己下令支扣军粮,却迁罪于管粮官王,并将其 杀了,竟言“如死后,汝妻子自养之”,虚伪到了极点。在 讨伐张秀途中,为守护麦田,曹操定军法“但有践踏者,并 皆斩首”。而当他一马践坏一大块麦田后,装作“擎剑欲自 刎”,最后不过“割发全代首”罢了,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曹操心胸狭窄、妒忌之心很强,如杨修一而再、再而三地挑 明曹操的心迹,曹操愈恨之,终于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曹操为人虽然“急、暴”,但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有谋 “宁教 略、有才干,特别是在却雄割据,风云突变的年代,始终有 一帮文臣武将为其效劳,主要是由于曹操善于发现人才、使 用人才。 首先,曹操在用人上表现得求贤若渴。在封建社会确实 有一些博学之才、骁勇之士,他们或满腹经纶、通晓百科, 或身怀绝技、英勇善战,却常自恃清高,信奉“士为知己者 死”,曹操深知其中的道理,在对待四方文武才士上,表现 得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如在青州打败黄巾军后,曹操为扩 大自己的势力,在衮州招贤纳士。文有苟、苟攸、程昱、郭 嘉等投奔而来;武有毛玢、于禁、典韦等应召而至,“自是 曹操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镇山东”人才曹操在广招 的同时,对推荐而来的贤士,表现得更为殷勤,毫无架子可 言,很让人受感动。如官渡之战初期,许攸被推荐而来,曹 操初见许攸“大喜,不及穿履,跣足而出,遥见许攸,抚掌 欢笑,携手共入,曹操先拜于地……”。如此表现虽然其动 机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确实难能可贵。 其次,曹操在用人上表现得爱才如命,作为想成大业的 一代枭雄,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没有人扶持终将一事无 成,所以无论对敌方,还是对己方,对那些真正的人才表现 得非常爱惜,善于笼络人心,如典韦初来时,曹操见典韦确 实是难得一觅的武将, “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最
首先,急,主要表现在曹操为人多疑,常“以己之心, 度他人之腹”。由于这一特性才处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唯我主义的处世哲学,而且这一 特性贯穿其一生。如在其刺杀董卓失败逃逸途中吕伯奢一 家本想杀猪慰劳曹操,曹操却以为要杀自己,结果将吕家 人尽数杀死,尤其是其明知杀错人之后,却不思悔改,将 错就错,又将吕伯奢杀死;曹操又因经常猜忌有人要刺杀 他,结果装糊涂将贴身侍卫杀死;又怀疑华佗要谋害他, 使一代名医成了冤鬼。他本人也命丧黄泉。 其次,暴,主要表现在曹操为人残暴,为巩固自己的 统治势力,以达到威慑异己的目的,同许多统治者一样, 曹操心狠手毒、残暴异常;为了报父仇,在攻打徐州时, 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为了篡权,竟将汉 献帝内宫伏皇后乱棒打死,并将伏皇后所生二子,皆杀之; 又将伏完、穆顺等家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所行所为令人 发指。至于为了争权夺势,发动大小战争,生灵惨遭涂炭, 杀人如麻都是曹操残暴本性的具体体现。 再次,主要表现在曹操为人狡诈。由于特定的历史环 境,曹操处心积虑地行使各种欺诈手段,有时还要表现得 冠冕堂皇,但不管怎样也掩盖不了其欺骗的本性,如曹操 刚起兵之时,先发矫诏(假借皇帝名义发诏书),称“操欲
【历史长廊】
浅析《三国演鼢中曹操的为人、用人之道
口刘丽玲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摘要:由于<三国演妨的流行,曹操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封建
正统观念的影响使小说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 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我们努力从历史的和艺术的角度去重新解读曹操。 关键词:
候,也正是因为在用人上的失误,才导致了败绩。
首先他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犯了用人上 的大忌,以至于在三江口误听蒋干之言,错杀了蔡瑁、张 允,结果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次在网络人才的手段上 也有失误之处,有强人所难的感觉,最突出的是为了得到徐 庶,急于求成,反逼死了徐庶之母,结果弄得徐庶终生不为 曹操献一计。曹操还犯过以貌取人的错误,如在对待张松 上。“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 袖而起,转入后堂”,正因为怠慢了张松,张松才没能将西 川地图献于曹操,曹操也因此没能在有生之年平定西川,统 一三国。
敌方的人才上,如长板坡前,曹操爱惜赵云是个人才,下令 “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等于放了赵云一条生路;再如
之,延上之坐,辽感其意,遂降”;又如袁绍兵败后,陈琳 被缚,虽然陈琳曾写过讨曹檄文。并在檄文中辱及曹操祖 父,“然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而对为了一女人
却害死姐夫黄奎一家,虽有功于操,但曹操却谓:“留此不 义之人何用,斩之”。 以上是指曹操在用人上的成功之处,当然也有失策的时
小说中刻画外路人形象出现的矛盾加以具体的剖析,最终对赵树理创作中的这种矛盾现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解放区时期;外路人身份;刻画外路人形象时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9)04-007 1-02 的状态。既然如此,赵树理为什么要给人物以这种身份呢?
后典韦舍命相报,在战张秀过程中为救曹操战死疆场,典韦 死后“大汉祭筵,吊奠典韦之魂”;郭嘉作为曹操的重臣, 深得曹操器重,郭嘉死后“操往祭之,大哭日: ‘使我心肠
Ie::Il::jle::I!圃-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一@
万方数据
【文艺评论】
不被看重的需要
——论解放区时期赵树理小说中刻画外路人形象时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K235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重要
的作用,而在罗贯中的仨国演鼢中,由于作者思想意
识、政治观念的差异,在作品中并没有肯定曹操的积极作 用,而是把它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
来否定。在仨国演妨中。有关曹操的描写生动形象,
赵树理在解放区时期写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外路人形
象,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人物的外路人身份并不为赵树理 所看重,在小说中他对此只是作概括式交待,并不就外路
人身份展开故事情节,外路人身份在作品中处于可有可无
人物具有这种身份,为什么又留给读者可有可无的印象?在
赵树理的相关研究中,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对此具体地进行分析。
口张红娟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解放区时期赵树理小说中的外路人形象展开论述,其中紧扣“人物具有外路人身份, 为什么又留给读者可有可无的印象”这一问题组织全文。文章首先对人物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两类:坚决斗 争型、软弱退缩型。其中软弱退缩型又可以细分为胆小怕事型、奴才型和动摇型。同时联系各类人物对赵树理
崩裂矣”;而郭嘉-tgx寸得起曹操,临死还留下了安定辽东之
人上也体现得非常多。如对那些忠义之士,深明大义;对一 些奸佞小人,毫不留情,因此,曹操杀了“三姓家奴”吕 布,却对大骂曹操的吕布手下大将张辽“亲释其缚,解衣衣
计。曹操每次战后,无论胜败,都奖赏有功尽责之人,也是 为了表现自己爱才。这种爱才如命的用人之道还表现在对待
命人要将关羽打了出去,是曹操说情并敬酒才使关羽温酒斩
华雄。留下了一段美谈。 第四,曹操在用人上表现得忠奸分明之道,虽与历史
上真实的曹操有些出入,但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一
奸雄,阴险、狡诈,但他却处处表现出大仁大义,这在他用
万方数据
o-・-一,,.。.-一---一-一・一-・-一-一・-[:ijjiii!j!:l豳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在多次 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实力,从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到“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汉丞相,直至魏王,在统治阶级的仕途上取 得了空前的成功,而这一切都与他独特的为人、用人之道 密不可分。 在为人上,曹操具有极端的损人利己的特性,
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其处世哲学的集中概括。 具体表现为“急、暴” (刘备谓庞统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