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1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
金属农具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城乡分离,地缘政治代替血缘政治。

西方学者认为这四种情形的出现乃是国家形成最为主要的标志,但是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古代国家根本就没有形成,因为第四种因素,中
国古代地缘关系从没有代替血缘关系而成为主流,仅从这个方面就可
以看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起源上就选择了与西方法律文化相异的
的道路。

西方法价值从起源上便重视的是个人独立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其间又经过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更增强化了法律和国家存有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观念。

“英美法,尤其是美
国法律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个人主义的极端性,对个人利益和财产采
取的不妥协态度而成为法理学的焦点”。

可以说西方法律制度涉及的
最终目的在于保证个人权力和自由的实现。

而古代中国,从国家的起
源上看,血缘关系一直没有瓦解,乃至到周时期,周公制礼,家天下
体制的确立、巩固和增强,血缘宗法观念也随之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家族成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而非独立的个人。

个人在社会中从属
于家庭,个人权利从属于父权,尊亲长不仅对于财产、婚约等权利有
干涉权,甚至对于卑幼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国家的法律也确认和保
护在此种宗法观念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

可以说中国宗法家族主
义观念的形成对于中国法文化具有极其长远的影响。

在法律移植的过
程中,西方个人主义同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主义的冲突是极为明显的,典型体现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同守旧派的论战,一方面西方法律主张
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中国传统却主张家族的伦理,强调亲亲、尊尊。

这两种法价值的冲突才导致《大清新刑律》这样的“四不像”,一方
面《大清新刑律》按照西方的体例和原则进行编纂,但另一方面又在《大清新刑律》后又附有伦理性极强的《暂行章程》。

2长幼尊卑观念和平等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当今各国法律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并且受到法律同等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平等权也是西方宪法在确定公民权利时所确定的基础性权利,这是实现其他宪法性权利的基础,所以平等在法律权利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中国古代的家族主义观念同西方的平等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主宰中国几千年法律思想的儒家法律思想从一开始便尊崇和致力于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家庭内部,主张“亲亲”,个人从属于父权,尊长在家庭中对于子女享有最高的权力,此外,尊长同卑幼的这种不平等的等级关系更为国家法律所确认。

在家庭外,个人从属于君权,强调个人对于君主的绝对服从。

违反这种不平等的等级秩序,轻则以“越礼”的罪名进行处罚,重则被国家以“十恶“之名处罚,这种等级礼制秩序已经通过国家的法律和教化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髓,至今,就算是法治文明进步的今天,这种观念仍主宰着人的潜意识。

3家庭的伦理观念和正义观念
正义是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正义具有多重定义,正义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民族性的,对于同一件事物,有的民族认为此是正义,而另一民族认为此是非正义。

所以对于此处所谈的正义是按照西方对于正义所定下的含义来进行的,因为毕竟是法律移植,我们无法按照中国纯粹传统的正义观来进行分析,否则法律移植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按照西方的正义观,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否追求正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但是也常常通过一些案例看出可以案件的处理完全看不到正义,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法律不是不讲正义,仅仅当家庭伦理与正义价值相冲突的时候,中国古代法律更多地选择了家庭伦理,而不是实质正义。

《刑案汇览》中以前记录过这样的一个案件:王荣万盗砍家族林地树木,并且抢夺用于祭祀祖先的胙肉,这些事情都由其同胞弟弟王俊万赔钱了事。

后来王荣万的堂弟王贵万将破旧的公众厅堂休整出租,王荣万要求王贵万支付给他租钱,王贵万不同意,王荣万便将王贵万的钱抢走,王贵万将此事告到族内,族人要求王荣万还钱。

王荣万钱已用完,便要求王俊万提供担
保筹还。

王俊万并不同意,并且以他数次滋事,说要将他告官,王荣
万听到这些便心生畏惧,企求宽恕,王俊万依然不同意,并且以言语
恐吓他,王荣万情急之下自杀,法司以王荣万之死全由他逼迫所致。

照律拟绞,这起案件尊长自尽,实际上并非卑幼所逼,全出意料之外,但因名分攸关,也只能于逼迫尊长致死律上量减一等。

按照现在的刑
事理论,王俊万不符合现代刑法的任何一项犯罪构成,当然不负任何
刑事责任,而按当时的观念,实质的正义让位于家族的伦理,因而对
于王俊万处以极为不公平的刑罚。

在法律移植的过程中,价值冲突自
然不可避免,且表现得十分尖锐。

可见,中国古代面临正义与伦理的
价值冲突时,更加倾向于伦理。

4自由观念和家族观念
前已论述,西方法治建立的基础乃是个人主义,即法律以保障个人权
利与自由为最高目标。

而中国古代,法律建立的基础是家族主义,个
人从属于家庭,个人脱离家庭不被视为一种罪恶而是被视为一种惩罚。

人的自由可以体现在自由支配自己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他人的干涉,国家法律保障这种自由不受侵犯,而中国古代对于个人的人身权
和财产权采取的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并非独立。

首先从人身上看,父母对于子女的婚姻具有决定权,及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未经过父母认可的婚姻在国家法律上是不被承认的,男女私奔被称作“淫奔”,这种私定终身不被社会和国家所承认。

此外,在离婚方面,法律规定的“七出”之中,父母对于儿媳的不尊或
不孝行为也有命令儿子休妻的权力。

在人身自由方面,子女的行为受
到父母教令的严格管束,子孙违反教令,父母甚至是可以作为不孝罪
要求国家对之进行惩处。

其次从财产上看,法律明确规定子孙不得
“别籍异财”,家庭所有的财产权均掌握在尊长手中,也自然享有财
产的绝对处分权。

5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
中国法律现代化起源于清末的法制变革运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法律
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西方先进的法律思想和文化随列强的
船坚利炮进入到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忧心中国的前途命运,开始大声呼号西方的“平等”“自由”观念。

当然,旧的思想不会简
单的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同新兴的法律思想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清末修律活动中,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律派,同以军
机大臣张之洞为首的礼教派针对修律特别是修订新刑律进行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应当更多的保留中国传统礼教,还是应当更多的采用西
方法理。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礼法之争”。

礼法之争的争论范围很
广泛,既有实体方面的问题,又有程序方面的问题。

典型的争论有
“干名犯义”“亲属相犯”“子孙违反教令”“无夫奸”,争论的结
果是礼教派主张保留的犯罪均未列入《大清刑律草案》,但清政府公
布该刑律时附加了充满礼教传统的《暂行章程》。

应该说这次争论是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锋,虽然在当时
的现实中只通过《大清刑律草案》表现出来,但是却具有极其重大的
意义。

通过此次争论,人们开始意识到中西法律传统的极大差异,也
深化了对于这种差异的认识,对于今后中国法律移植和现代化具有相
当大的指导作用。

后世的很多学者也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中,来探
讨中国法律移植和现代化,对于中国法治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结语
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体现在方方面面,仅从上述的几个方面来论述中
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太过于浅显,对于差异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有学者持
续地对其进行研究,作者相信,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化理解一定会推动
中国法治文化的进步。

既然存有这么多的差异,很多人可能会怀疑,
实现法律的移植是否可行。

这个答案就蕴藏在现实中,世界上不止一
个国家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法治文化而踏上了富强之路,中国也在依
法治国的道路上持续前进着,所以说,法律移植是可以实现的,这也
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共性和人类的共同追求。

中西差异法律文化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