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汉日敬语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汉日敬语的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在一直蕴含着群体观念的中华文化里,以人人平等为基础,蕴含着“贬己尊人”的交际规范将是永 远的礼貌美德。在现代社会中等级观念逐渐被人们淡化,消失;而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平等意识却 逐渐增强。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人际交往演变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规范。敬语是建立 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文化障碍,或者 语言翻译的不恰当,使得信息取舍有误,最终导致交际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成功交际的重要因素 之一,包括敬语的使用。正确运用敬语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敬语系统研究且汉日翻译的论文不多,研究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和深入。很多人都已经注意 到了敬语在日汉翻译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汉日敬语的翻译方法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比 如陶振孝的《现代日汉翻译教程》和苏琦的《汉日翻译教程》在专门论述日译汉和汉译日的译法时 其中很少有涉及到敬语译法,一般应运用汉语中的称谓词来弥补表敬意义。但对于汉日没有对应性 的敬语,该如何进行处理?佐藤亨的《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有这方面的研究,也总结了很有价 值的结论。
经过历史性的发展和演变,直至现今,汉语的敬语和日语的敬语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社会的变 动引起了我们中国人的意识的变动,阶级观念的淡化等影响下,汉语的敬语系统的具体内容就变得 薄弱了。相比之下,在日本文化中自古至今都有较为强烈的等级意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由于日 本人在思想中都保持着等级意识,因此使得日语的敬语很系统,也很发达。并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都使用的很广泛,这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析上,比如袁晓凌的《谈谈中日文敬语的差异》以及罗国忠的《现代中日敬语比较》,牛莹莹的中 日敬语比较等。尤其是罗国忠从一般称呼、人称代词、亲属名称等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汉日敬语的异 同,总结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总体上讲,目前研究汉日敬语的文章主要倾向于对具体现象的分析, 而相对缺乏,对引起这一系列现象的深层原因的论述。
从理论上对汉日敬语的差异进行剖析,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是解决汉日敬语在翻译时出现的具体 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何将日语比较丰富且普遍的表敬现象,在敬语相对匮乏的现代汉语中恰当 地体现出来。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汉日敬语的表敬程度的认识。汉语敬语的在表敬程 度上的差异,及其体现的方面等,是否与日语敬语在表敬程度上一致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好的 话,那么也就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汉日敬语的对译问题。通过对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使我们在了 解汉日敬语的同时,也要学会有选择地使用汉日敬语,并将汉日敬语恰当的运用于日常翻译交际中, 为高效率的完成跨文化交际做出贡献。
Ⅶ.研究写作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通过校图书馆借阅与论文相关书籍、报刊、杂志等;登录国内论文网站下载收集关于“中日敬
语的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资料;同时也利用国外的各高校网站下载收集关于“汉日敬语的比较研 究”的学术论文资料。在日语学习时期,对日语的敬语系统有过思考。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 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第一阶段(2012 年 4 月、5 月)广泛阅读书籍、论文资料,围绕材料确定选题,以及论文观点和 认知程度。
第二阶段(2012 年 6 月)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论文相关资料,构建论文提纲并填写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12 年 7 月、8 月 )继续收集相关论文材料,完善论文提纲。 第四阶段(2012 年 8 月—11 月 )论文的具体创作,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2012 年 11 月——2013 年 1 月 )在导师指导下,修改整理并完成定稿。 第六阶段(2013 年 5 月)准备论文答辩。
第三章 汉日敬语表敬程度分析 一、汉语敬语系统 (一)程谓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二)礼貌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二、日语敬语系统 (一)尊敬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二)自谦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三)郑重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四)丁宁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五)美化语的表敬程度分析
第四章 汉日敬语系统的翻译 一、汉译日 二、日译汉
第五章 对日学生的汉语敬语教学 第六章 结论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预期成果等。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更加全面的综合了各家关于汉日敬语的系统比较,以及汉日敬语的对译 问题等,系统的进行论述总结。在研究中日敬语资料不多的情况下,进行大综合整理。
目前,其它的创新之处尚未形成。
Ⅵ.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并指出汉语敬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汉语敬语教学过程,关于汉语敬语教学的不足之 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在短时期内学到实用性的汉语敬语知识,掌握并恰当运用汉语 敬语,达到成功的、高效的完成交际活动。这也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Ⅱ-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关于汉日敬语的比较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对汉日敬语的具体对比分
2.文字输入部分,一律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间距编排。 3.“参考文献”著录按照 GB7714-87 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书写顺序为:序号·作 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 4.开题报告应由本学科专业导师组评审通过。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由开题人在学 科组或更大范围内宣读,并接受质疑、评议。导师组由三名以上导师组成。评审合格后, 本报告暂由导师负责保管。 5.为加强论文撰写进程的跟踪指导和督查,在论文定稿之前,至少应对研究写作进 行三次考察。开题人要向导师、本学科专业的内研究生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包括论文已 经取得的成果、目前面临的难题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认真做好记录。 6.论文撰写完成,由导师确定定稿后,方可进入学位申请环节。本表上交学院研究 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归入开题人学位档案。
国際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2007.3 [18]王秀文等.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 [19]鲁宝元.日汉语言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5. [20]皮细庚.日语该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1]砂川有里子等.日本語文型辞典[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8. [22]小川芳男等.日本語教育事典[M].東京:大修館書店,1982. [23]高田裕子等.日中・中日通訳トレーニングブック[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8 [24]辞典編集部.敬語早分かり辞典.東京:学研出版 [25]刘金才.现代日语敬语用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未到) 学位论文、期刊及其它 [25]佐藤亨.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6. [26]侯鹏图.中日敬語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7]赵春辉.关于日语敬语误用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习者为中心[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0. [28]牛艳霞.对外汉语敬语教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29]王蕴杰.大学日语教学中日语尊敬语和自谦语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11(2):83-88. [30]张敏伶,冯良珍. 中日敬语文化对比及日语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36-37. [31]吕红梅.在日汉语教学方法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190-192. [32]崔立斌.对日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105.(未到) [33]黄玉虹.汉语中敬语和谦语的语用翻译[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32-33. [34]罗国忠.现代中日敬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8,(2):54-59. [35]刘晓梅.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 [36]牛莹莹.中日敬语比较[J].丽水学院学报,2005,27(4):59-61. [37]刘占和.日语现代敬语形成的社会因素[J].2010,8(1):118-120. [38]杭菊.试析中日敬语系统特征的异同[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97-104. [39]袁晓凌.浅谈中日文敬语的差异[N].日语知识,2002.6:21-22. [40]深叮真理子.翻译与敬语[N].言语生活,1982,(4):46-51.
对外汉语敬语的教学方面的论述也是比较少的,牛艳霞的《对外汉语敬语教学研究》,在此为 汉语敬语教学总结了有价值的结论。
总之,汉日敬语系统的比较分析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在理论领域和系统性上的研究并 不充分。
Ⅲ.选题材料收集
参考文献: 专著 [1]陈达夫.敬语的使用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2]刘珣等.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5]蔡新乐.翻译与汉语-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周一农.词汇的文化蕴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9] [日]大石初 太郎等.日语敬语的使用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日]石黑 修.日语中的礼貌用语[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 [1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1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14]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15]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6]苏琦.汉日翻译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8. [17]法制大学国際日本学研究所.国際日本学―ことばとことばを超えるもの[M],東京:法制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