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某些其他国家与地区,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经济学说。
1,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希腊。
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
一些学者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
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
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有所进步,但在某些方面却进展不大,比如,价值理论方面甚至是退步。
古代和中世纪没有很好的发展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不可能成为近现代经济思想和学说的先导,只有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19世纪60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指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不过,在此之前,曾经有过重商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产生于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
为此,当时执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禁止货币的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外国人在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的货物的所得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
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塔福(W. Stafford)晚期的重商主义又称为贸易差额论。
对于货币的运用,就不应当过分加以限制。
于是,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政策,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币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
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约西·蔡尔德等。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
17-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和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可以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3,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时期是以1871-1874年“边际革命”为起点的。
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门·门格尔在1871年同时各自独立分别出版的研究成果开始。
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独立出版了与前两者理论体系和观点相同的重要著作。
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客观的价值理论改变为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并引进了运用数学的边际分析方法。
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危机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更为精致的经济理论体系。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时,却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时期,瑞典的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以及奥地利的熊彼特和美国的欧文·费雪的经济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很大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
基本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重新提倡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
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1,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的不同经济学理论流派。
一是新古典综合学派,他们的论点称为新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汉森(Alvin Hansen)、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托宾(James Tobin)、索洛(Robert Solow)和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等。
另一派是新剑桥学派,又称为新凯恩斯学派。
它的代表人物是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卡恩(Richard Kahn)、斯拉法(Piero Sraffa)和帕西内蒂(Luigi Pasinette)等。
相近于新剑桥学派是七十年代称为原教旨主义的凯恩斯学派,八十年代又自称为后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有歇克尔(G.L.S. Shackle)、温特劳布(Sidney Weintraub)、戴维森(Paul Davidson)、明斯基(Hyman Minsky)、艾克纳(Alfren Eichner)和克里盖尔(Jan Kregal)等。
2,20世纪60年代末应对凯恩斯学派对“滞胀”问题的应对失效而产生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等。
3,不同于凯恩斯学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学派的瑞典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派。
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1,1776年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的出版。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那套思想、政策是牺牲消费者而有利于生产者的,它带来的是经济效益差的后果。
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两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即一是分工,它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个人的节俭或吝啬,它能增加储蓄,形成投资,扩大资本积累。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国家少过问经济,只是当好一个“看门犬”或“守夜人”,就是国家只须保卫国防,守住大门就行了,不要去干预经济。
斯密引语:“因为每个人都竭力利用自己的资本支持家庭工业,从而管理家庭工业,以便使该工业的产品具有最大的价值;每个个人必须劳动,以便使社会年收入尽量多些。
一般说来,他确实不打算促进公众利益,也不知道他在促进多少公众利益。
他宁可支持国内的工业而不支持在国外的工业,他只是盘算着他自己的盈利。
在这种情形下,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他是由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支配着,要促成他无意完成的一个目的。
这个目的在他的意向之外,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总是更糟糕的事情。
比起他真的打算促进这一利益来,他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2,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他们三人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成长于不同的国家,但几乎同时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否定,利用边际效用和边际生产力的概念分析经济问题,都是决定于边际供求关系;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市场上定价是与资源的稀缺性有关。
因而,他们建立了一个从各个市场来进行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和古典学派以及以后的凯恩斯主义都是不同的。
古典学派关心的是整个经济的长期发展,关心剩余产品在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而边际主义者关心的是微观经济问题。
关心的是在资源稀少情况下来进行分配,认为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
另外,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认为只要自由竞争,通过市场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使有失业也是自愿失业。
直至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他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机制无法发挥有效作用。
在方法上,凯恩斯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他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同时,改变了过去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4,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产生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向“凯恩斯革命”发起挑战。
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定,其主要原因并不像凯恩斯所说的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的总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由于货币方面受到了扰乱,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干扰造成的。
他强调,货币才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
从政策上看,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两大经济思想: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
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1960年意大利裔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其代表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尽管不到100页,但实际上斯拉法从1927年就开始考虑了,可以说是经过30多年的研究、修改,最后定稿出版的。
这本书中把生产看作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过程”。
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对新古典经济理论提出了批判。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对斯拉法的评价很高,认为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并以其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所谓“第二次凯恩斯革命”。
例如,1,斯拉法的这本书是专门研究商品生产和商品生产价格决定的理论,是反对边际分析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