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及特征鉴别

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及特征鉴别

隋唐至明清古玉刀工及特征鉴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在不断演进。

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

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拟对部分封建时期玉雕作品进行考察,排列隋唐至明清玉器(主要为软玉)的碾琢风格和工痕特点。

疏漏谬误之处望方家指正。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玉器考古发现较少,但大多制作精美,开始向写实方向发展。

该时期玉器砣工简练,突出神韵,雕塑感很强。

下面笔者结合隋唐五代玉器常见器类带板、梳背和步摇对此期琢玉工艺进行探讨。

唐代玉带板多以剔地隐起浮雕工艺制作,即将主体纹案及框沿之外的玉料以偏刀铲去,并处理平整,从而主体纹案便略微平凸于地子之上。

工痕为面小底大,正面自矩形各边向内呈坡状渐凹(能见到微微铲痕)。

主体纹案多扁平,带板边框很窄。

背面钻孔皆为牛鼻穿。

如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兽纹玉带(图1)。

唐阴刻线细、密、匀、短、平行、精美,平行短阴线是唐的典型风格。

动物两两相对,双翅尖、小、翘,昂首,翅短而宽,上翘。

花朵式长尾云纹为唐所创。

鹤双目小圆坑和阴刻三角形,或不饰眼。

珠纹始于汉,唐尤盛,受西域影响。

孔崔写实最早见于唐。

牡丹纹最早出现于唐代。

多辨朵云和鸟翅下有锯齿纹为唐晚期和宋的特点。

汉以前少有花鸟题材,唐开始增多。

汉以前的凤非常夸张,表现威严和神秘,唐追求美感,接近于实物。

绳带上随形的阴刻细线为唐特有。

唐代马造型温顺。

玉狮最早见于唐代。

凤与牡丹合雕一器始于唐。

玉梳唐以前无纹饰或饰夔凤和兽面纹,唐多见花鸟纹,唐以前粗、长,唐细、密,叶脉双线,鱼刺形,唐代叶脉有点距离,宋代连在一起玉飞天最早传世于唐,披带,托云,持花宝,细眼,三再鼻,一字状咀,花结。

唐代玉板较厚。

玉象题材汉代以前罕见,唐代复见,反映唐代训象常见。

连花纹魏晋南北朝就兴起,唐代尤盛。

连花始见于唐,佛教题材。

火球纹始见于唐玉带版厚, 五毫米以上玉质温润,造型丰满是唐代时代风格突显造型的随意镂空是唐的重要特征凤鸟尾部高耸, 雕作如意云朵形状, 在飞天、云龙等图案中多见长平行线是唐典型纹饰, 见于风翅等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丹凤眼,口大张, 咀角超过眼角, 是唐代龙纹断代标准之一龙身似蛇形,四肢粗壮似兽形, 是唐代开始出现的龙腿作蹬踏行走状, 肌肉丰满,关节处有撮三角形腿毛飘拂,足较大, 三爪,爪尖锋锐, 为断代标准唐代飞天半卧式,椭圆形脸,头顶挽高髻,身体修长,身着贴身衣裳,衣褶简单,肩披飘带,体态轻盈,面目慈祥,飞天浮于如意式朵云纹上,以透雕结合阴刻技法,造型流畅,优美生动玉梳背、玉步摇上的花草、禽鸟图案常用排列整齐细密的平行直阴线和网格细阴线纹表现,线条刚劲有力、纹丝不乱,线的长度以及线线之间的距离皆恰到好处,合乎审美。

用这种技法琢出的装饰纹案增加了构图的细致感和精美感,颇具立体浮凸效果。

如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玉步摇(图2)。

宋代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

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

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首开立体镂雕制作之先,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

(图3)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

如首都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白玉镂雕玉饰(图3)。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

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

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传世宋代玉鱼拓片(图4)。

辽金时期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

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

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

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

如内蒙古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的玉兽(图5)。

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龙、凤、鱼组玉佩中的双鱼、双凤、双龙玉坠皆为左右对称的造型。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

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

这是用“成形对开”工艺制作的。

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

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

如哈尔滨新香坊墓葬出土的两件玉天鹅(图6)。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辽金宋多采用镂雕,花、叶大,间隙小,结构简练。

鱼跳跃型,头尾均朝上,阴刻线明朗不乱,圆眼、圆坑眼。

鱼与连蓬、荷花复合始于宋。

宋代孔雀流行方式,鳞片状,圆孔,花枝疏朗且花大,叶小,枝长而细。

镂雕花形玉片宋较流行,1无边框,2去小留多,3平面性较强。

双鹤玉佩流行。

秋山春水,辽金常以大叶柞树为饰,宋则以针叶树为背景。

王器上留皮是宋元间的特点。

唐宋以后凤纹盛行,最早出现于商代。

鱼短尾分叉,向上,向下外翻,尾上细长阴刻线,翅短、宽、齿状。

自唐以后,龙的主体特征是马首、蛇身、鹿角、鹰爪,直至明清宋代玉龙无明、清时的鳞片,也没有那种凶猛的神态,身体更近似于蛇,四肢粗壮,腿关节处有毛,龙头较长,头上有毛发,龙口大张,口角大致与眼角等齐,神态安祥,与宋代尚理的时尚有关。

龙纹上唇厚旦翘, 有独角, 张口吐舌, 毛发后披,鳞纹,身上有云气纹、火焰纹, 凶猛。

咀角不超过眼角, 朵云与唐代不同,有叉且卷,带小齿,唐三角形眼。

卷草纹从连云纹演变而来。

宋代带板花纹、龙纹多, 为镂雕。

宋代多用米字纹。

辽金元逐步向多层次发展, 利用皮色最有特色童子头大、足小, 以及饰粗短阴纹, 八字眉, 直鼻,小口,心形发, 为宋早期标准纹饰宋青玉占有相当数量,青中泛灰, 泛绿鹅制玉西周至唐少见,宋元复出现唐彷战国宋彷汉汉以前难见鹿纹, 唐出现,宋、辽、金大量出现宋代始玉制器皿由圆、瓜果、花型等演变为多角型宋早期龙纹多光素且带火焰纹, 元代龙身饰鳞纹朵云、水波、升龙、墙格纹锦地为宋代典型风格带有网格的龙纹定到金代宋代的荷叶不是举,象背镂空处为圆浑的三再形和半月形为辽代玉雕特征龙头较长,额部大,眉毛较重,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浓发后飘,龙首分腹部透雕图案的距离较远,腹呈琵琶形、方桥钮,是元代玉带钩形制镂空处保留加工时程钻痕迹,宋元特征元代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

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

这似乎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

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

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

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

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图7、7.1)。

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

如上海西林塔出土的“秋山”带饰(图8)。

“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内蒙古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海东青攫天鹅”玉饰(图9)、江苏无锡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绦环(图10)、传世“春水”玉带饰(图11)。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

元代玉鹿拓片(图12)。

元宋元鱼三种:一种无鳞长身, 身宽长,眼小圆坑,腮部一短阴线;一种为有鳞,身饰阴刻直线组成的网格纹为鳞,尾伸向身后, 动感强;再一种为无鳞短身, 宽身, 尾部窄,身测有一道水平方向的阴刻线狮始于唐,宋元时增多宋元常见龙穿行于花草树木, 元代行转云间、花间较多,细颈、长头、鳞纹、爪上部有粗短的带状纹元早期龙三爪和躯体光素的多, 中晚期以后饰鳞纹、五爪的多。

龙大眼、粗唇、上唇长且翘,一绺二绺三绺长发后飘元代龙纹前右爪握宝珠元代嵌饰以委角、圆角或椭圆形的居多凤穿花纹玉壁始于元元螭长发细身, 大头有须, 多口含灵芝海水纹变化狮纹,剔地阳纹高凸, 头颈部似深刀切断,粗看紧压在眼上,圆眼突出, 凶猛元代二品以上可系玉带,文官禽鸟纹, 武官系兽纹, 狮纹为一品专用龙三束发, 长双角,粗眉上卷, 宽鼻梁凸起,为元特点童子头发两面分, 圆凸眼中间阴刻线元代人纹特点:橄榄形帽,长袍,腰间束带, 圆形眼, 高鼻梁, 短须元代螭虎纹与汉比造型较灵活, 头窄长, 五官集于脸下部, 眉、眼、鼻占整个脸三分之一,多不见咀抛光较亮, 刀法粗犷有力, 可见刀钻痕, 叶纹的中部往往挖得很深带翅的兽一般定在元代元代的狮子以狗为原型帽顶是元代官帽上的装饰品,至明代由于服饰体制改变,改作炉顶使用。

明代明代玉器制作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

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

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

明代玉器工痕特征如下:管钻痕迹。

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

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

如内蒙古博物院馆藏乳钉纹青玉双耳杯(图13)。

线条特征。

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

歧出、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

见北京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的凤纹玉珩局部(图14)。

抛光工艺特征。

“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

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明玉管笔明最早见异兽大眼圆睁,粗宽眉, 双角,卷手,长发后披, 后肢火焰纹陈设玉起于唐, 盛于明清组合佩明晚期时兴鹤在明代为一品文官明万厉龙向前探须,正面猪形鼻, 细身, 轮型爪麒麟纹自汉代就有,明清时兴, 表示一品武官仿古玉在宋代已出现,明更盛行, 与汉代以前的青铜器接近,明晚期纹饰丰富明代凤鸟代表皇后明早期借花鸟来寓意吉祥, 晚期道教盛,以长寿为中心内容荔枝纹各不相同叶脉纹凸出,阴刻同存玉觚始于明代明中晚期岁寒三友方泛流行,八仙大鼻明不注重玉的材料, 早期用玉好, 量少, 中晚期青玉多,偏暗执壶受瓷器紫沙影响明代吉祥图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羲之爱鹅,大白醉酒寿星、鹿常用题材观音玉作见于明从明中期开始, 纹饰逐渐向繁琐化方向转化明晚期子冈牌上边夔龙纹薄,象剪纸贴上去的明代龙钩头方,清代就不方了明衣褶线波浪式,清注重与面的结合明代玻璃光, 清代烛光金元时期多层透雕工艺不拘泥于细节,表面打磨光滑细致,背面则保留了加工时的钻痕,而明代早期透雕细部打磨光滑,并层次较少,立体感减弱明晚期改为双缕空技法,上层主纹雕琢抛光细致,下层地纹多为锦纹式的繁密云纹、缠枝花草或光素,雕琢潦草,多不抛光龙身细长,刻划鳞纹,颈、腹和尾大致等宽,虾米眼,如意头形鼻,有龙须,怒发冲冠,足为风车爪,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为典型明代龙纹特征玉色干白,局部有绺裂,是明代多见玉材清代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