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1讲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1讲 两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21讲两次工业革命[考纲要求] 1.工业革命。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1.前提条件(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进程(1)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2)动力: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广泛应用。

(3)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改变了人口的职业结构。

(3)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1.条件(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2)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4)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5)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6)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2.表现(1)19世纪中期,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1.孕育(1)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2)重要保障: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过程(1)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等,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图说历史]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概念阐释]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飞跃。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

它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完成的标志(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2)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

[概念辨析]工场与工厂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图示记忆]工业革命的影响主题技术革新与产业重组——两次工业革命史料一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

……企业家中的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

……摆脱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很大一部分实验者和发明者,而他们的节俭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它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史料三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史料四到17、18世纪之交,……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

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1.史料一以省略号分层,逐层分析了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有利因素。

据史料可知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史料二、三注意两则材料出处和史料二中的时间“1914年”,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据此判断美国出现福特式“创新”与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福特汽车的销量剧增,有助于垄断组织的产生。

3.史料四主要说明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恶化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试答: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试答: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

试答:社会矛盾加剧,马克思主义产生;形成了一些现代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时间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1.多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使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在1848年的欧洲普遍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考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一、电气时代的来临1.前提条件(1)前提: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资金:资本积累为新兴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应用: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1)推动了钢铁工业、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背景(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概况: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于20世纪初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3.美国的扩张(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控制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1)框架:资本主义市场。

(2)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3)内容: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1)积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图解历史]垄断组织的产生[精要点拨]世界市场发展的历程起点(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漫画历史]交通事业的发展[构图解史][归纳总结]“一、二、三”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个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二重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三个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主题世界连为一个整体——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史料一1865年①,英国经济学家杰温斯曾这样自豪地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温暖区域扩散。

”史料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德国13%,美国11%,法国8%,俄国4%。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