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2)破壳:未破壳20-30%,破壳后可提高到80%。
干籽破壳:
湿籽破壳:
嘴磕,钳子或指甲刀。种子1/3 开即可。 (3)快速催芽:用布卷或沙床,不必经常淋水。
①33-35 ℃ 30-36 小时 结束 ②高温萌动,适温催芽。40-42℃数小时,萌动后,33-35℃催芽。
第三章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第二节
西瓜特殊栽培技术
但美国、前苏联等因劳力,传播等,未发展起来,至 今视为“珍品”。
我国内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多倍体研究。
江苏农科院开展最早。1957年首次诱变出第一个四倍体 西瓜品种。以华东24做父本育成无籽西瓜——新秋3号
1963年:中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瓜类研究室:四倍体1号 和无籽3号。
四倍体1号在之后广为应用,四倍体“元老”; 无籽3号是我国第一个有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无籽西瓜 品种。60年代→70年代大面积生产出口和内销。
目前,我国栽培的小西瓜除从日本、韩国和我 国台湾省引进的一些品种外,还有我国西瓜育种专 家自行培育出的一批优质小西瓜新品种。
早熟栽培,应选择圆果形品种,如红小玉、黄小 玉等。
地处郊市郊区的瓜农,可选择品质极佳的特小凤、 早春红玉、金福等品种。 远离大中城市,销售渠道以瓜贩上门收购为主的, 应选择黑美人、黑小宝等耐贮运的品种,其中黑美人 长途运销不裂不烂,且在福建、广东等地十分畅销。 5.错季栽培 寻找淡季上市。 小西瓜栽培就应精心安排生产季节,
特早熟栽培,大棚温室栽培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超常抢早,因气温尚低,人们的食瓜欲不强烈,销量 有限。
而近几年夏西瓜和秋西瓜却特别畅销,栽培效 益十分可观。
夏西瓜栽培安排在8月1日后上市最好,此时天 热瓜少,瓜价攀升; 秋西瓜要安排在中秋、国庆佳节前上市,过迟 天气凉爽,吃瓜的人不多,就难以销售。 五、精心包装,瓜美价高赚大钱。 为避免生瓜上市,授粉时应作好标记。为了提 高果品品质,瓜定型后翻瓜,使果面着色均匀,外 形美观。为了获取高的销售效益,有条件的应分级 采收,贴上标签,用纸箱包装销售。
黄贤昌
寺田甚七
用萘乙酸、吲哚 乙酸处理雌花柱 头也获得无籽西 瓜。
后来用赤霉素、2,4-D等或混合使用,均获得无籽西瓜。 但是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激素无籽西瓜至今未能应用于生产。 主要问题 : 需每天清晨不间断地进行处理 需经常摘除同株自由授粉产生的有籽果实 费时费工 坐果率低,果小畸形,白色秕籽多,商品差
主蔓第3,4雌花留果 生长势旺,分枝多,坐果节位高,种 植 5.加强中后期管理 密度稀些 500-700株 人工辅助授粉 坐稳后又要加强肥水管理 品质是关键:有色秕籽多,果形不好,
空心,厚皮,白秕籽多,果肉软绵
破壳催芽: (1)浸种:浸种时间缩短。
①55-60℃ 消毒10-15分钟:将至40 ℃左右继续浸1-1.5个小时。 ②20-25 ℃,4-6 个小时。
适温33-35℃(普通2530℃)。湿度不可过大。
2. 2叶期以前)幼苗生长缓慢。
3.中后期(5-6叶后)生长旺盛,根系发达
侧根分级 3x 2x 5-6级 3-4级 根系深度 2.5m 2.0m 分布 4.5平方米 3平方米 最大功能叶(主/侧) 30/25 20/15 茎蔓 长 结果 晚
4.雌雄花高度不育。自交不实,需用2x的花粉刺激雌花子房 5.抗病(枯萎 白粉)和抗湿性强,抗低温能力 差
二、 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发展
1937年Blakeslee和Avery发现秋水仙
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掀起了用秋水仙 素进行多倍体育种的高潮。
1939年日本的木原均山下孝介发表
2x ↓ 4x × 2x ↓ 3x
关于获得4倍体西瓜的报道。
1942年:新大和4倍体。 1947年:木原均发表“三倍体的无 籽西瓜之研究”正式宣告育成无籽西瓜。 轰动生物界和育种界,被认为 是 育种 史一大创举。
6.果实发育期如果遇低温等不良条件,更易出现皮厚 空心 着色 秕子 畸形等。
四、无籽西瓜栽培要点
1.破壳催芽 2. 改善苗床条件,促进成苗
提高苗床温度
3. 配置授粉品种
4.适当稀植
酿热 电热 温床 直播 (稍晚)或用地膜。
加强管理:顶土能力差,床土松,覆 三蔓整枝
每隔4,5行种1行 倍体作为授粉品种(优良品种)。为 土2 0.5cm 多次覆土防带帽,精细摘帽。 开花期严格控制肥水,防疯秧 使花期相遇,晚播5-7天,若人工授粉10:1 或15:1
2.果形小,果实发育周期短
小型西瓜的果型小,一般单瓜重1.0-2.0千克,
果实发育周期较短,在环境温度为25—30℃时,雌
花开放至果实成熟只需20多天,较普通西瓜品种提
早7—10天。 小型西瓜在早熟栽培条件下,所需天数因环境 内的温度状况不同而不同,日光温室栽培小型西瓜 头茬瓜在4月下旬以前成熟采收的,其结果期需
种芽成苗率:80%左右。
新品种层出不穷。
三、无籽西瓜特点
1.种子发芽和成苗困难
(1)种皮厚,种仁发育不良。
体积占种子壳内腔的 60-70%。空瘪。 种仁仅占种子总重量的 38-40%;二倍体占50%以上。
直播:发芽率只有10%以上。 常规催芽:发芽率20-30%。
(2)子叶折叠,发芽率,成苗率低。 (3)发芽对温度湿度要求高。 (4)顶土能力差
1959年凤山热带园艺所育成9个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 其中凤山1号于1961年进入全面生产阶段。 目前台湾栽培面积已1500公顷,主栽品种有凤山1号, 农友新1号,农友新奇等。 美、意、印等国也先后开展了此项研究。 以色列获得四倍体Alena,80年代大量出口欧洲,受到 欢迎。开辟了四倍体西瓜直接生产出口的先例。
2.染色体易位无籽西瓜 2.染色体易位无籽西瓜
X或γ 射线照射二倍体西瓜种子,诱发体细胞染
色体易位→纯和易位系。
纯合易位系(母本) × 二倍体(父本) 自交 正常结籽结实
依易位染色体对数多少 (种子半不育,高度不育及完全不育(无籽))
播种
二倍体授粉
少籽或无籽
染色体易位选育无籽西瓜的研究:
最早, 西村和坂口 于1960年开 始研究。
至1950年日本已育成
四倍体:新大和、旭大和、富研等 三倍体:旭都、无籽旭大和、无籽华凉等 9个品种。 但无籽西瓜品质不良,常出现空心果,畸形果等, 产量也不高。采种量低,种子价格昂贵。 发展很慢。 1953年低温多雨,重茬西瓜病害严重,三倍体表现 出较强的耐湿性和抗病性,促进了发展。
我国台湾1957年开始无籽西瓜育种。
1.二次结果 方式
2.割蔓再生
1.二次结果技术要点
(1)二次果选留时期:主蔓不摘心,在第一瓜定个后(收前10天左 右到15天)坐住。 (2)部位:二次果对部位要求不严,可以第一瓜后主蔓上留,也可 以从侧蔓上留,只要果形正常,坐果牢固即可。 (3)管理 ①头茬瓜要精细管理,如合理肥水,整枝打杈,及时防治病虫害以保 证蔓旺盛生长,延长功能叶寿命。 ②头茬瓜收获前5天,可每亩追磷酸二铵15-25kg,并灌水,促进二茬 瓜生长。
30—35天;5月上中旬成熟,需25—30天;在6月上
旬成熟的,只需22—25天。
3.对肥料反应敏感
小型西瓜营养生长状况与施肥量多少关系密切, 对氮肥的反应尤为敏感,氮肥用量过多易引起起植 株营养生长过旺而影响坐果。 因此,在施肥时,基肥的用量应较普通西瓜减 少30%,而采用嫁接育苗时,可减少50%左右。 由于果形小,养分输入的容量小,故多采用多 蔓多果栽培,而对果实个头大小影响不大。
广东:农育1号四倍体
山东:蜜宝四倍体,蜜宝无籽。 74年起销往港澳,70年代无籽西瓜生产高峰。
但是无籽西瓜存在着“三低”的问题:
采种量低 种子发芽率低 种芽成苗率低 80年代:低潮 15千克/公顷 30-50% 50%左右
90年代:三低得以克服。
采种量:22.5-37.5千克/公顷;
种子发芽率:70%以上;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西瓜特殊栽培技术
无籽西瓜栽培技术
小型西瓜栽培技术
第四章 西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第三节 二次结果技术
第四节
西瓜的扦插栽培技术
一、无籽西瓜的来源
1.激素无籽西瓜 2.染色体易位无籽西瓜 3.三倍体无籽
1.激素处理诱导单性结实
1938年在美国留学期间首次 用萘骈乙烷和萘乙酸混合羊 毛脂膏涂抹切伤的西瓜柱头, 获得7.12%的无籽西瓜。
2.多蔓多果栽培 小西瓜分枝力强,雌花出现 早,结果力强,果实发育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影响不 大,结果周期不明显,整枝方式一般采用主蔓搞心, 2子蔓同步留2个果(第1-2雌花),第一批果基本 定个后,再选留二次果l—2个。 3.科学施肥,精施巧管保丰收。 小西瓜种植密度大,多次结果,多茬采收,要 求肥力持久而充足,除适当减少氮素化肥外,应重 施基肥和磷钾肥。
染色体在植物细胞中是成组存在的。每一组内包括数目、 形状、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一套染色体。染色体组用X表示。
一般性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它的染色体数目用n表示。 一般体细胞是性细胞的2倍(用2n表示,即含两个染色体组 2n=2x。 11+11 11+11+11 西瓜2n=22。三倍体体细胞33条。 / \ ↓ 其性细胞染色体理论上是33/2条, 但实际上11、11+1、11+2至11+11 11 11, 等各种不同的类型。 11+1… 只有含11和11+11的雌雄配子结合才是可育的。这种几率 是很小的。所以不能结籽,是不育的。
1965年 台湾
开始研究。
日本
西北农大,甘肃农大,(王 鸣,马克奇)(1978-1991) 广东农科院:易(2)、3号 曾在生产上少量试种.
我国
均为少籽未能做到无籽西瓜。
理论上,通过染色体易位获得100%的无籽西 瓜 ,需获得11条染色体全部发生相互易位的易 位纯合体,难度非常大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