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抗灾自救技术措施
一.农作:
(一)大旱后粮食作物生产该如何采取技术补救措施:
1、水稻连晚大田: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灌一次浅水后让其自然落干再灌水,尽量选在早晨、傍晚或夜晚灌水,保证连晚分蘖所需水分,尽量节约用水。
2、单季晚稻大田:当前正值单季晚稻幼穗分化期,是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尽量满足其水分需求,水源充足的地区建立浅水层,以水调温,促进幼穗分化。
水源较紧张的地区采用间隙灌溉,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水源紧张地区要组织开好丰采沟或“工”字沟,保持田土湿润。
3、增施肥料,增强抗旱能力。
在早晨或傍晚用喷施宝等叶面肥对农作物进行叶面喷雾,减缓叶片失水,提高抗旱能力。
4、安全用药,防治病虫发生。
高温干旱易引发各类病虫害,各地在抗旱时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点做好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旱后山地(高地)平原设施大棚的农作物品种选择。
1、在水分保证的条件下,山地(高山)、平原、设施大棚可种植萝卜、白菜、橄榄、花椰菜、西兰花、小白菜、毛毛菜等。
2、对已干旱枯萎的玉米、大豆的作物进行翻耕清理,若水分充足的话,可播种叶菜类品种来增加一定的收入,收获后及时播种大小麦或油菜,为明年春粮作物打下基础。
3、继续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当前高温天气积极采取高温闷棚、土壤浸水消毒等措施,克服大鹏设施连作障碍等不利影响。
同时需注意防范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发生。
二.茶叶:
(一)灾后茶园管理措施及生态茶园建设。
旱灾过后茶园自救技术措施
在旱情彻底解除后,根据茶园旱情的损害程度,分别对茶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和树势的恢复综合技术措施。
1、树势改造措施
1)、修剪: 本次热旱灾造成大面积茶园不同程度的叶片和枝干干枯,根据枝梢干枯受害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剪,有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总之修剪剪口应在枯枝已下部位。
2)、改植换种: 对于整株已完全枯死的茶树,在11-12月或来年2-3月进行改植换种或补缺。
2、树势恢复措施
1)、补肥:茶树修剪后应立即进行施肥,宜选用速效氮肥补充养分,增加秋稍的生长。
可以采用叶面喷施或撒施,用肥量在每亩15-20㎏。
9月下旬-10月下旬增加基肥的使用量,宜选择饼肥、拦肥、商品有机肥,增加茶园有机质含量,同时提高茶园越冬的抗寒能力。
2)、病虫害防治:茶园改造后新梢易引起害虫发生,尤其是小绿叶蝉和螨类,是防治的重点。
可以采用黄板性引诱色板和除螨剂防治。
入冬前(12月下旬)用石硫合剂等进行封园,已减少越冬虫口和提高茶树抗寒能力。
3)、铺草和种植绿肥:初秋9月在茶园种植紫云英,既可减少杂草的生长,水土流失,又可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增加土壤肥力。
生态茶园建设
今年的旱情改我们茶叶生产一定的思考,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按标准化生产管理操作的茶园受害迟、受害程度相对较轻,要注重茶园生态系统的修复。
既是品质的需要,也是提高抗旱抗冻等抗灾能力的需要。
对部分茶园进行改造,建议如下:
1、宜茶植茶,退茶还林:对于坡度超过25度、土壤贫瘠、无水源的茶园应退茶还林。
2、生态植被修复:对山顶原始植被全部被砍伐的,在山顶种植防风林,在山脊和迎风面种植防风带和隔离带,茶园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茶园内种植遮荫树。
防风林宜选择杉树,行道树宜选择红叶石楠、香樟、杜英等,遮荫树可选择桂花、银杏、杨梅等树种。
3、应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茶园少用或不用除草剂;使用的肥料已有机肥为主,并在施肥时要开沟深施,促进茶树根系向下发展;茶园病虫害防治以生物、物理、机械等方法防治为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的化学农药必须是应许在茶园中使用的低毒高效的。
三.畜牧;
(一)畜禽养殖户应如何应对高温干旱天气。
1.改善饲养环境。
各养殖户要加大畜禽舍通风量,加装电风扇、排气
扇,增加换气量和提高气流速度;有条件的安装湿帘增加冲洗圈舍次数,也可以采用舍顶喷水、活体喷雾的方法降低室内温度;圈舍周围搭建遮阳网,减少太阳直射。
2.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户要调整畜禽作息时间,喂食一天三顿改为一天早晚两顿,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进食。
调整饲料结构,由于高温造成进食量减少,因而需提高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降低能量,增加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同时,增加饮水量,饮水中可适当添加小苏打、氯化钾好维生素C以及电解多维、十滴水等抗热应激药物;合理安排畜禽活动时间,调整畜禽饲养密度,避免畜禽的热应激。
3.强化疫病防控。
指导养殖户加强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等动物疫病的防控,对超过免疫保护期和新近补栏的畜禽及时补免,消除疫情隐患。
同时,加强夏季生猪高热病、畜禽热射病、腹泻、球虫病等常见多发动物疫病的防治。
4.开展消毒灭源。
指导养殖户定期对场区及圈舍进行清扫消毒,杀灭蚊蝇,消除鼠患。
及时清扫粪便、更换湿垫草,保持栏舍清凉、干燥,降低畜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做好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疫病传播。
5.加强畜禽中暑救治。
如发现猪中暑时,应该迅速将患猪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凉水浇或用冷湿毛巾敷头部,冷敷心区,也可以用凉水喷洒全身或进行冷水浴,使体温降至38.5~39℃。
降低体温是
紧急处理的主要措施,体温降下了其他症状得以缓解,然后根据中暑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病变,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静脉放血、刺激疗法、灌肠疗法、西药疗法等。
如过度兴奋时,肌肉注射2.5%氯丙嗪3ml~5ml或安定注射液5ml-10ml。
严重失水时,灌服生理盐水或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500毫升并加入维生素。
四.水产:
(一)安吉两大主要水产品(青虾、甲鱼)抗高温干旱的技术措施。
持续高温干旱,使养殖塘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据对水位较深的池塘水温测定,水温已高达36.2℃,超过了我省主要养殖生物的生长、生理极限。
如我省养殖的大多鲤科鱼类,其适宜生长水温在15~32℃,超过32℃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升至34℃影响呼吸,37℃时失去平衡,41℃时出现痉挛和昏迷。
当前正值养殖生物生长旺盛期,摄食量大,排泄物和残饵多,会产生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使水质、底质环境恶化,病原菌大量滋生,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
再加上近期高温干旱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天气,极易形成高温、低压、闷热天气,造成水体溶氧下降,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死亡。
持续高温干旱,水产养殖管理的以下建议:
1. 适当减少投饲量。
在持续高温情况下,更要注意科学投饲。
可适当降低投饲量或减少投喂次数,注意饲料质量,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等,提高鱼虾的抵抗力。
同时,要及时清除残饵,防治水质恶化。
2. 适量加换新鲜水。
有充足水源的地方要及时加换新水,并使池塘水位尽可能维持在最高水位。
一般7~10天注入新水一次,每次换水10~15厘米。
加注新水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
3. 及时开启增氧机。
要增添增氧机、抽水机等机械设备,增加增氧次数,防止鱼虾缺氧浮头。
要特别注意中午和后半夜增氧,雷阵雨天增氧,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必要时全天增氧。
4. 加强水质环境管理。
生石灰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每10~15天按每立方米水体25~30克的剂量全池泼洒生石灰一次。
消毒3天后,施投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等,以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5. 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气候突变。
高温过后,可能出现雷阵雨和高温闷热天气,容易引起水质突变和鱼虾应激反应。
因此请各养殖户注意气象信息,平时要勤巡塘,及时掌握天气、水质、鱼虾吃食活动变化情况,尽可能保持水体环境的稳定,预防鱼虾病害的暴发。
6. 及时进行疏捕。
要准确估算每个池塘的承载能力,对密度过高的池塘进行适当疏捕。
已达到商品规模的可适当捕大留小,鱼苗塘要及时分塘养殖,降低养殖密度,力争把因高温干旱造成的渔业损失降到最低。
7.温室养殖要注意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