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质公园——庐山
关键词: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
摘要: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北濒长江,南临鄱阳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称。
1982年,庐山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6年12月,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2月,庐山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荣誉称号的世界级名山。
庐山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公里,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庐山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块结构,山体呈地垒式,地貌特征呈现多样化,广布河流、湖泊、平原、坡地、冰川、山峰、溶洞等类型齐全而奇特的地貌。
庐山是一座科学名山,其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地学文化价值。
在以庐山为中心的大科学园内,有八大独特、典型和富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一是保存完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二是出露了比较齐全的元古宙地质断面,是研究扬子板块东部元古宙地质的“窗口”;三是庐山山体是一个典型而富有特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四是保存有地垒式块断山构造的典型形迹;五是断块、冰川、流水复合地貌景观奇特;六是位处李四光厘定的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弧顶地段,淮阳弧顶与联合旋卷构造形迹发育良好;七是发育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一鄱阳湖和亚洲最大淡水湖泊湿地;八是发现了商代采铜遗迹与城门山、彭山典型多金属矿田等地质遗产。
庐山经历了约20亿年来的沧海桑田之巨变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地质作用,不仅造就了绮丽的山江湖景观,也遗存有十分丰富、保存完整、出露良好的地质遗迹景观。
庐山为研究地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记录,是地质、地理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一、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这是庐山地质地貌上的一大特征。
庐山山体的演变,经过了一系列的地质事件,如震旦纪的地质变迁,吕梁造山运动、白垩纪的燕山造山运动和2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山体区域成为断块状崛起,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
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谷、角峰等。
山体在第四纪冰川期强烈上升,大量断裂构造演变成山峰。
在周围地势下降之时,山体则相对上升,低洼盆地区域逐步发育成鄱阳湖。
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
景观。
褶皱是北部山地的主要地质构造,褶皱运动促成谷、岭地貌的形成。
整个山体广布断层崖、宽谷和峡谷,外围则有阶地和谷阶发育。
庐山的错层块状构造促使山体形成许多奇峰、峻岭,形态多样。
1万年以来的冰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强烈侵蚀作用下,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地貌景观,断层崖,冰川刃脊变成了险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与峡谷,悬崖峭壁林立,异常雄伟壮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主要分布在庐山东麓的海会至温泉一带。
震旦系,主要分布在老峰、女儿城等地。
庐山的前寒武系地层分布较广,出露比较齐全,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庐山的地质构造复杂、古老,集中了地壳演化史的主要过程。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
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1931年,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李四光教授,第一个发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他确认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地区,并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
在他之后,中外学者对庐山冰川学说继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对地球物理学、人类生存的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所遗存的冰川地貌,如角峰、刃脊、悬谷、U形谷,也是庐山自然美的一部分。
三、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
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的环境。
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
庐山有野生植物2155种。
庐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
至今尚知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
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
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
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鄱阳湖鱼类有139种。
庐山丰富的植被,给庐山地表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为地理学和植物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四、久负盛名的瀑布、温泉、云雾
庐山的水系发育,呈放射状由山顶向山麓的北、北西、东、东南方向伸展。
由于山体的断裂发育和多次抬升,这些水系所流经之处,形成了二十余处、形态各有特色的瀑布。
“匡庐瀑布天下奇”。
庐山瀑布之中,扬名最久的当为黄岩瀑布。
它悬挂在
庐山山体朝外的大陡壁上,如素练垂天,玉虹倒挂。
大雨初晴,在鄱阳湖上便可眺望它狂奔怒泻。
以瀑布形态之奇,落差之高,当首推三叠泉。
它如百幅冰绡,倾注磐石而成三叠,落差155米。
瀑水飘者如发,断者如雾,挂着如帘。
风飘日映,瀑帘前常出现彩虹和彩球,飘浮滚动,如梦如幻。
因而,人们有“不到三叠泉,不为庐山客”之说。
庐山温泉晋代已是中国著名的温泉之一。
明代,李时珍将它的医疗价值,写进了世界著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庐山温泉水温达72℃。
是九百年前的大气降水,由庐山山顶海拔一千米的古地面下渗的过程中增温。
其下渗深度达3700米,再上升涌出地面。
水中含有三十多种微量元素。
“庐山之奇莫若云”。
牯岭雾日年平均190.6天。
云雾景观有玉带云、云梯云、瀑布云、乱云、云海、朝霞、夕霭、霓虹等。
在逆温条件下,云涛千顷,浩荡的云流,翻过高峰,顺坡奔泄而下,如瀑布俯冲谷底,汹涌澎湃。
形成了最具特色的庐山瀑布云。
同时云海的形成与系统性的天气变化有关。
庐山云海气势沉雄,铺天盖地,瞬息万变。
此外,庐山风景区还保留了众多人文景观,自古便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等,仙人洞道院,东林寺,建筑了各具风格特色别墅千余幢。
庐山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保护该地的地质地貌遗迹,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庐山》马长信、项新葵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景观》尹国胜杨明桂
《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牛继强徐丰
《庐山及周围地学特征与自然景观》杨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