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脉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脉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脉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在最后面)1 概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

2 中国历代医学家对脱疽的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脱疽就有详细的论述,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通,“沍hu”。

),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

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

”并创立四妙勇安汤。

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

”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

”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

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

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

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

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

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

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

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

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

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

”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阻于阳则生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 病因病机西医认为(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

(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

(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

(4)霉菌感染。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

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中医认为(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

(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我的认识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

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4 症状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

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

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

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

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

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

小腿肌肉萎缩。

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剧烈。

趾(指)端发黑、干性坏疽、溃疡形成,并逐渐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

如并发感染,变为湿性坏疽,疼痛更加剧烈,患肢出现肿胀。

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中医辨证实证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

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

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

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

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暗红肿胀,触之灼热。

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

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虚证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

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

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

阳虚型:患肢疼痛,冰凉,得温稍舒,触之冰凉。

肢端暗黑,溃疡坏疽,久不愈合。

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口淡不思饮食,面色暗淡,舌质淡或淡紫,少苔,脉沉细无力。

脾虚湿困痰阻型:患肢沉重疼痛,肌肉萎缩或肿胀。

肢端可有溃疡,久不愈合。

伴疲乏懒言,恶心,不思饮食,或见头昏,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阴血两虚型:患肢疼痛,干瘦,肢端暗红,可见溃疡坏疽,久不愈合。

伴头晕失眠,五心烦热,盗汗,舌尖暗红,脉细数。

上述证型是我多年理论探讨和对大量病人的详细观察总结的。

但具体面对病人时,各型界限不一定清楚,有时几个证型相互夹杂。

因此临证必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详细辩证,灵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5 中医治疗传统治疗据有关书籍和杂志根等资料整理出传统治法如下:寒湿型:宜温阳散寒除湿,寒甚用阳和汤加减,湿甚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风痰郁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半夏白术天麻加减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

热毒型:宜清热解毒,用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气虚血瘀型:尚无资料记载,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有效。

阳虚型:宜温肾助阳,用金匮肾气汤、右归丸加减。

脾虚湿困痰阻型:尚无资料记载,我曾用六君子汤合四妙散加减有效。

阴血两虚型:宜滋阴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我的治法精选具有息风化痰、化瘀通络的牛黄、穿山甲等,除湿、化痰之薏米、瓜蒌等及宣通阳气之桂枝等。

经提纯加工组成溶栓通脉散系列方剂,辨证选用。

另外,溃疡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肢端坏死组织用蚕食疗法清除。

保健由于脉管炎多于潮湿、受冻、创伤及吸烟等因素有关,所以患者应时刻注意防潮、防冻、防创伤,戒烟酒。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中医叫“脱疽”、“十指零落”等。

脉管炎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一般因受寒冻过剩,外伤后引起血管、神经损伤;忧思或房劳过度,可使心、肝、肾、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分虚寒型、湿热型、淤滞型和热毒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症状:(1)虚寒型初见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或足底垫物感有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小腿沉困、憋胀,距离越来越短。

(2)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

行走时下肢酸困、憋胀、沉重乏力;下肢常出现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患肢有时浮肿。

(3)淤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肤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脚端皮肤有淤点。

(4)热毒型表现为患肢疼痛,白天轻夜间重,肢体局部红肿,大便干。

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原理:活血通经,利湿,解毒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药方:丹参15 赤芍12 桃仁10 牛膝12 车前子15 玄参12 泽泻15当归15 没药12 延胡索9 黄芪18 白术15 毛冬青18 云苓20 麻黄8 香附10般根据病史和体检,即可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列辅助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一)皮肤温度测定在一定室温(15~25℃)条件下,肢体温度较对侧相应部位下降2℃以上,表示该侧肢体血供不足。

(二)红外线热象图红外线热象仪能探测到肢体表面辐射的红外线,并转换成热象图。

同时,可用数字表示各采样点的温度。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肢体红外线热象图可显示患肢缺血部位辉度较暗,出现异常的"冷区"。

(三)节段性测压和应激试验节段性测压可了解肢体各节段的动脉收缩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表现为患肢腘动脉或肱动脉以下血压降低。

如病变仅限于下肢,踝/肱指数(正常值≥1)可反映患肢缺血的严重程度。

节段性测压正常者,可采用应激试验,如运动试验、反应性充血试验,早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激试验后踝压明显下降,踝压恢复时间延长。

(四)脉波描记采用多普勒血流流速仪和各种容积描记仪均可描记肢体各节段的动脉波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肢远端动脉波形常表现为单向波,波幅低平,波峰低钝。

病变严重时动脉波形呈一直线。

(五)动脉造影动脉造影可明确动脉闭塞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并可了解患肢测支循环建立情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造影的典型表现为中小动脉节段性闭塞,而在病变的动脉之间,可见管壁光滑的正常动脉。

此外,常可显示许多细小的侧支血管。

由于动脉造影为创伤性检查方法,可引起动脉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加重肢体缺血,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1.几乎全为男性,发病年龄20~40岁。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性表现:发凉、怕冷、麻木、间歇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等,常累及下肢,上肢发病者少。

3.40%~60%有游走行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和体征。

4.各种检查证明,肢体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多在腘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常累及肢体中、小动脉)。

5.几乎全有吸烟史,或有受寒冻史。

6.在疾病活动期,患者血液中,IgG、IgA、IgM抗动脉抗体,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增高,T细胞功能降低。

7.动脉造影:病变多在股、腘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动脉呈节段性闭塞、狭窄,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属正常,动脉闭塞的近远端多有树根形侧支循环动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