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名词解释

法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法治国家基本特征(当代中国):1法律至上2人权至上3权力保护,保障4权力分立制约5完善法律制度6正当法律程序7法律平等8人民主权9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治10依法行政法律职业思维:1通过程序进行思考2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3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情感因素4法律思维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守法:法律遵守,是法律实施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法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守法的根据:1利益与守法2法律与守法3从法与守法4伦理与守法5压力与守法6功利原则7效力原则守法的要素:1守法的主体“我”2守法的范围3守法的内容,行驶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4守法的状态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的起源时间不同2法律和道德调整的范围不同3法律和道德的具体内容不同4法律和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之中,法律是作为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规范而存在的5法律和道德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法律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通过外在的强制来强迫人们遵守。

6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道德有引导人类内心向善的作用,法律有约束人类行为使之不趋恶的作用7法律和道德体现的意志不同。

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的阶级意志的体现,道德是特点阶级意志的体现8法律和道德的历史命运不同,随着国家的消亡,阶级的消灭,法律也将不存在,而道德在无阶级社会中仍将存在法与道德的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相保障人权的国内法保护:我国本着以人为本的概念,重视通过法律保障人权,2004年人权入宪开创用宪法保障人权的新时代,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尊重和保障人权奠定了法律基础。

我国将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和各项公民权力具体化倒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去,建立、健全了以宪法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人权法律保障体系,使公民各项人权的保障做到了有法可依。

这些法律涉及政治权力和自已、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司法执法中的人权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及残疾人权利,少数民族、归侨侨眷的权益等。

我国的人权立法从实际出发,已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将所缔约或参加的有关人权问题的条约转化为国内法上个人能直接享受到的权利,并通过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保证实施,是人权国际保护方面的内容能在我国国内最总得以实现。

我国还不断普及人权知识,提高人权意识,使尊重人权、保护人权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他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法治:应是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利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法制: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他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

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施法定解释:也称正式解释,有权解释,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对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所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

(法定解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立法活动的继续,是结合社会状况对立法意图的进一步说明,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学理解释:又称非正式解释,无权解释,这类解释一般是指宣传机构,文化教育机关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学者,专业工作者和报刊等对法律或法律条文所进行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常识性的解释。

在当代各国,普遍而言学理解释只有说服力而没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历史解释:是对某一法律规范产生,修改或废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条件的研究作出的说明,同时将新的法律规范同以往同类法律进行比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义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驶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法律制定程序: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法律步骤和方式法律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律移植:指在鉴别,认同,调试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

同化外国法,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

辩证推理:指实质推理是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的内容进行价值评判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进行选择的推理。

形式推理:为解决问题时运用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类推方法而形成的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法律价值:作为客体的法律满足社会主体需要的效用的总和。

法律正义:指法律、法律规范所包含的正当性、合理性的标准以及依据这一标准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同等对待。

正义:社会、社会体制的合理性、正当性的标准、尺度,是协同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根据。

1.正义是法律的最高价值:追求、保障、实现正义是法律的最高目标,是法律的基本任务、功能;正义是法律的灵魂;评价标准;正义贯穿于法律实施的每一环节;正义是其他价值的基础;正义推动着法律的进化;正义是法律发挥效用的基础,是人们认可法律的根据2.法律保障、维护正义,是实现正义的制度性机制:促进和保障分配正义、通过严格执法规范公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实现;解决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权利保障救济机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自由:每个人依其本性和本意不受他人强制,从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务,是一种无拘束的状态。

法律自由:通过法律、法律制度所确定的人的自由和通过法律保障、维护并予以实现的自由。

法律保障自由:法律将自由观念转化为制度中的权利,使自由正当化;通过特有机制配置资源,确立自由边界;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自由通过法律确立并以法律为基础;法律通过权利保障救济机制保障自由实现;法律通过约束限制自由以扩大自由,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实现。

法律限制自由的基本原则:伤害原则:只有当为了防止和控制一个人对他人造成利益损失时,限制一个人的自由才是必要的;父爱主义原则: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严重伤害自己或使其丧失重大利益时,才可以限制此人的自由;立法伦理主义原则:主张法律应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限制,从而维护社会共同体和其基本道德标准;冒犯原则:法律限制冒犯他人或社会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及良性的社会关系。

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果,以促使社会资源配置、使用的最大化、最优化。

法律保障效率:制度性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正当性配置;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人们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奋斗,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权利义务的正当性配置建立最有效的社会运作模式,推动生产发展与变革;建立权利保障救济机制以推动人际关系的协调,促进社会稳定与公平。

立法:指在一国中拥有立法权的立法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废止或认可法律的专门性活动。

基本特征:立法主体特定,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依照法定权限而进行的专门性活动;是依照一定程序进行的;是运用一定技术的专门性活动;形式多样;目的是创制规范性法律文件。

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和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主要为立法权限的划分。

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一元的两级并存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立法体制。

当代中国的立法程序:指拥有立法权的主体在创制法律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定步骤、形式。

制定立法规划,进行立法预测;法律草案的起草;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法律的公布。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第一,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

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是区别法治与人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具体来说,在法治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领导人或统治者都必须服从法律。

即使领导人或统治者认为法律有所不妥,在法律未改变之前,也必须遵守法律,而不能随意改变法律的规定。

而在人治中中,领导人或统治者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拥有否定法律的特权。

第二,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法治中,法律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

而在人治中,法律的地位是地下的,是被轻视的,法律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尤其是在法律与权力相冲突的时候,让步的总是法律。

法律知识纯粹的统治工具,而不是目的。

第三,权力是否受法律的约束不同。

在法治中,虽然法律也要依赖于权力,但这是就整体而言的。

就每个具体的权力来说,任何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

权力受法律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在人治中,权力常常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如果偶然地出现权力自觉接受法律约束的情形,也只能是一种特例。

人治中的权力之服从权力,而最高的权力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第四,是否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观念的不同。

在价值观念上,法治与人治有着根本的区别。

法治总以民主作为自己的基础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把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加以贯彻。

而人治总是与专制相联系,不但不具有平等,自由和人权的价值目标,甚至是反自由,反平等,反人权的。

法治与人治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对立,必然导致在制度和规范设计上的矛盾。

第五,各自所要求和所具有的政治基础不同。

法治与人治总在一定政治基础上存在的,并作为一定政治体制的构成部分。

从政治基础来看,法治与人治根本不同。

法治以民主制度作为政治基础,人民在法治之中总有自己的地位。

尽管这种民主并不见散尽美,甚至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任何法律必须凭借一定的民主才能得以成立。

但是人治是以专制集权作为政治基础。

民主是人治的天敌,所以,所有的人治都必然会反对民主。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第一,是否强调法律至上不同。

法治强调的是法的统治,就必然具有法律至上的含义。

在法治的视野中,任何行为规则在与法律并存的时候都必须服从法律,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而不得违法。

一旦出现违法的情形,违法者,无论身份如何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而法制则不包含着法律至上的含义。

第二,产生和存在的时代不同。

法治,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建立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存在。

而法制是从法律出现以来就产生了,甚至是法律的另一种表述,它早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就已经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整个法律社会,即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不同。

这是法治与法制的重要区别。

对于公共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约束,是法治的基本特征。

法治要求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下活动。

但是法制则不具有这样的要求。

一般所说的法制,可能是能够约束权力的法治之下的法制,也可能是为权力所左右的人治之中的法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