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马氏体钢制小钎杆热处理工艺的优化试验

低碳马氏体钢制小钎杆热处理工艺的优化试验

27SiMnNi2CrMoA 是一种低碳马氏体钢,该钢在淬火或正火条件下即可得到板条状的低碳马氏体组织,电镜观察证明,板条马氏体内有高密度位错缠结的亚结构和残余奥氏体薄膜,采用X 射线及透射电镜暗场法测得残余奥氏体量为3%~8%(图1)。

因为这种低碳马氏体钢具有很好的强韧性,缺口敏感度也低,适合制作钎杆[1]。

1钢种基本数据(1)化学成分范围(Wt%)C :0.24-0.30,Si :1.30-1.70,Mn :l.20-1.50,Ni :l.65-2.00,Cr :0.20-0.40,Mo :0.30-0.45,P ,S ≤0.025,As <0.08;试验钢的化学成分为(Wt%):C :0.27,Si :1.39,Mn :1.38,Ni :1.90,Cr :0.29,Mo :0.35,P :0.024,S :0.007。

(2)临界点A cl 709℃~727℃,A c3795℃-799℃,M s 319℃-324℃,M f 192℃~206℃。

(3)室温下的杨氏模量2.06×105MPa ;(4)常规机械性能(见表1)。

(5)断裂韧性(见表2)。

2不同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表明[2],可采取局部复合强化的方法克服工件的薄弱环节,使薄弱环节的塑性应变减小以至消除,并引进有利的残余压应力,提高局部有效承载能力,使之接近等强度设计。

根据这种思路,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先将27SiMn -低碳马氏体钢制小钎杆热处理工艺的优化试验肖上工(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娄底417009)摘要:用27SiMnNi2CrMoA 钢制作了一批H25小钎杆,对制钎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为以后用该钢制作大钎杆确定了工艺参数。

关键词:低碳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锻后余热处理;稍尖处理中图分类号:TG162.75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肖上工,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多年来从事钎钢、钎具的生产、研究与开发。

曾任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所所长,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华菱涟铜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钢协钎钢钎具协会常务理事。

图127SiMnNi2CrMoA 钢淬火-回火组织电镜照片(920℃×30min 正火890℃×30min 油淬→200℃×60min 回火)0.1μm图3钎杆断裂宏观照片Ni2CrMoA 六角中空钢进行中频整体正火,加热温度为910℃±10℃,正火后HRC40~45。

钎杆长度1800mm ,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仅钎尾作淬火-回火处理;第二组领盘处采用锻后余热处理;第三组既采用锻后余热淬火,又对稍尖部位进行了淬火-回火处理。

三组钎杆均进行了抛丸强化处理。

具体工艺参数如下:1.淬火中频加热温度900℃~950℃,采用水淬-油冷。

2.回火回火温度200℃±10℃,在硝盐浴中进行。

3.锻后余热处理工艺曲线如图2所示:即锻领盘时的加热温度为1130℃~1140℃,加热总长度约150mm (从钎肩中心算起靠钎尾那边长55mm),领盘成型后即水淬———油冷。

4.抛丸强化处理工艺参数抛丸器规格及数量:JW —3型准500mm ×62mm 双圆盘3台钎杆送进根数单根抛丸轮到钎杆距离500mm抛丸介质钢丸准0.8~1.2mm抛丸区域长3×1500mm 抛丸强化时间80~120s 双曲线棍倾角30°钎杆前进速度30~56~108mm/s 钎杆自转速17~26~50r/min 抛丸量120kg/min 抛丸轮转速2250r/min 抛丸线速度59m/s 传动棍转速6.5~20r/min3试验室模拟试验结果第一组9支钎,领盘根部断裂5支,占55%;第二组锻后余热淬火钎,无一支从领盘根部断裂,但多为梢尖部位断裂;第三组钎寿命最高,既无一支从领盘根部断裂,也无一支断稍尖(其中寿命最长的一支钎寿命达99.13分钟)。

4钎杆断裂宏观及解剖图片热处理工艺K IC ,MPa ×m -1K Q ,MPa ×m -1920℃×30min 正火102.1,111.2,116.7920℃×30min 正火+890℃×30min112.1,111.8,112.3油淬+200℃×60min 回火图2锻后余热处理工艺曲线温度,℃热处理工艺σb ,MPa σs ,MPa ψ,%δ5,%A kv ,J HRC 920℃×30min 正火1700.0130341.6013.032.548920℃×30min 正火+890℃×30min1611.5133353.6012.838.248油淬+200℃×60min 回火表1表2139139#钎杆外观,断口位置在领肩前1130℃-1140℃水淬-油冷断口位置图5稍尖处的解剖硬度图8热拔(轧)组织:粗大的板条马氏体×500图6寿命达99.13分钟的钎杆断裂部位图7寿命达99.13分钟的钎杆断口扫描电镜图片:全部是比较均匀的韧窝,且韧窝沿受力方向被拉长。

图9钎杆正火后的组织:细小的板条马氏体×500图4领盘前后的解剖硬度5断口宏观及扫描电镜照片6不同工艺制度下的金相组织图10领盘锻造后的组织,较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5003#剖面硬度分布,HRC断口位置146#144#剖面硬度分布,HRC36.036.549.049.549.048.048.049.050.049.044.546.048.548.548.549.549.048.049.047.051.044.550.049.048.048.549.038.539.049.048.0·······························图11锻后余热淬火组织:典型的板条马氏体:奥氏体晶界清晰,每个晶粒内包含几束互成小角度的马氏体板条。

×5007分析与讨论7.1正火对钎杆来讲,正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细化晶粒,消除轧后应力,并获得具有高的疲劳强度与良好的消振性能的组织,为淬火打好基础,生产中大多采用中频正火,也可采用箱式炉正火。

7.2锻后余热处理锻后余热淬火是形变热处理工艺之一,其原理在于形变时金属中引进了大量的位错,再用热处理方法将这些位错牢固地钉扎起来,最终使金属得到包含大量难于移动的位错并相当稳定的组织状态,从而达到更高的强度及塑(韧)性水平,长沙矿冶研究院有关小钎杆工作载荷谱的研究表明,小钎杆领盘前的高应力频次比钎杆中部大[4],而领盘在锻造成型时,由于加热时热影响区的作用,将会使领盘前一定部位上的疲劳强度下降。

所以,如果此部位恰好处于由载荷谱确定的高损伤区,那么它就会成为钎杆全长上最薄弱的部位,很容易在此部位发生断裂。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在模拟试验中,第一组试验钎领盘部位未进行强化处理,领盘前根部断裂就占了试验钎总数的55%。

第二组、第三组试验钎采用了锻后余热淬火工艺,其金相组织为典型的板条马氏体(见图11),它具有良好的强韧性(HRC48~50),故基本消除了领盘部位的断裂现象。

7.3稍尖的热处理(淬火-回火)文献[5]指出:钎杆锥体(即稍尖部位)工作时处于高值应力循环状态下,这种高值应力循环状态,将促使稍尖构成典型的疲劳破坏。

稍尖部位宜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适当提高其强度,以保证适应高值应力循环的需要。

瑞典、日本等国家生产的小钎杆,其稍尖部位均进行过热处理,硬度在HRC37~47范围内。

我们采用中频淬火-硝盐炉回火,对稍尖部位进行了热处理,热处理后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其硬度值高于正火马氏体,图12),细小的片状碳化物弥散分布在基体上,提高了基体的强度(HRC45~50)。

7.4残余奥氏体的抗裂性在马氏体板条之间夹有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即使在液氮中进行冷处理,它也不会发生马氏体相变,同时它具有能量吸收效应,能阻碍裂纹扩展,提高了断裂韧性,因此它的存在提高了钎杆的寿命。

7.5淬火介质的选择因低碳马氏体钢淬火后形成了板条马氏体,它可以自行回火,不易形成淬火裂纹,水淬比油淬硬度(HRC)高两个单位,故生产上可选用水、油这两种淬火介质,也可采用水淬-油冷工艺。

图12中频淬火-回火组织,板条马氏体×500在此试验的基础上,用27SiMnNi2CrMoA 中空钢制作了一批B25整体钎,采用第三组试验钎的制钎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省去了较为复杂的渗碳淬火工艺。

8结论(1)27SiMnNi2CrMoA H25钎杆经整体正火、锻后余热处理、抛丸强化等工艺处理后,其使用寿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2)在对钎杆的外表面进行适当处理的前提下,应当保证27SiMnNi2CrMoA钎杆的薄弱环节的剖面硬度在HRC38~48,尽量达到HRC42~48,才能保证钎杆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达到它的合理寿命。

(3)经过此次优化试验,为用27SiMn-Ni2CrMoA制作大钎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工艺数据。

参考文献:[1]肖上工,王仪康.低碳马氏体钢重型凿岩钎杆的研制[J].钢铁.1998,3.[2]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研究与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3:2.[3]雷延权等.钢的形变热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4]赵统武,黎炳雄.钎钢工作载荷谱的研究[J].金属学报,1983,18(5):41.[5]洪达灵等.钎钢与钎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机电设备制造厂通过对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的失效形式及相关工艺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了在PDC钻头的加工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提高PDC钻头的加工水平和延长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裤体非正常磨损。

PDC钻头的工作条件极为苛刻。

作为PDC钻头的基体不仅要有较强的综合机械性能,还要有较好的热振性和抗腐蚀性。

裤体的材质、加工精度、热处理工艺和焊后修磨等显得很重要。

这就要求裤体材质要选用42CrMo、35CrMnSi等优质低碳合金钢材料,加工成的裤体要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即淬火后进行低温回火。

裤体热处理后的表面硬度HRC40~42,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2)刀片磨损。

①金刚石层与WC基托层分离。

主要原因是金刚石涂层工艺技术欠成熟稳定,金刚石与基体的附着力较差,从而造成金刚石薄膜过早从WC基托层剥离而失效,极大降低了钻头使用寿命及切削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