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2期现代园艺浅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园林艺术之美于俏(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云南昆明674199)东方园林艺术是一个独特的体系,不论在规划布局、建筑群体、空间设计,还是建筑细部装饰、植物景观搭配上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依托丽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云南大学本部优质的师资支持,自2002年建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校园环境优美、古朴幽雅,形成了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滇西北地区名贯千里,在全国独立学院中也是独树一帜。
园林式的校园景致极具特色,纳西族和白族风格的建筑掩映在树木花草之中,绿化和景观面积占校园的70%以上,潺潺流水穿行其间,莘莘学子漫步其中。
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唯美园林校园与丽江古城风貌的呼应、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
云大旅院;园林;艺术咖啡厅,方便学生运动与生活。
文宁楼成L 形,中间有拱形长廊连接,周围绿树环绕,有很多珍稀植物,玉兰花盛开芬芳,绿色的草地和低矮的灌木相映成趣,脚下还有紫意浓浓的野花。
文静楼、文贤楼、文良楼3座教学楼有环形长廊连接,远处是另外一处湖泊揽月湖,两旁垂柳依依,倒影婆娑,同时借景于远处的玉龙雪山,从教学楼远眺,真是美不胜收。
进入文致楼,有一座短小精巧的汉白玉大理石拱桥,上面镌刻着梅兰竹菊传统题材的浮雕,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和谐,体现出园林式大学的深远意境。
2学校建筑极富民族特色,古典传统雅致校园建筑既能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又属于物化品类,也是艺术作品。
但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
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建筑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映衬,完全按照高原环境及周围景物要求权衡确定,与远处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和近在咫尺的束河古镇形成呼应是其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建筑也被充分采用,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显示了建筑造型艺术中柔和优美的曲线。
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
为了增加教学楼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
学校的建筑群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学校所有教学楼的名称也都极富深蕴,符合古典园林建筑起名极具文化内涵同时富有意境美感的宗旨。
取英华荟萃、贤良善德、宁静致远、明成集正之意。
亭是有顶无墙,供休憩使用的建筑物之一。
主要供人休息,兼做点缀。
校园内有著名的3座亭子:崇文亭、观星亭和赏雪亭,无一例外给学子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场所,又为学校的园林景致增添了无限魅力。
亭的特点是四周开敞,结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在校园环境中,它不仅是提供憩息的场所,也是一个节点。
亭在巍峨庄严的玉龙雪山脚下,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畔,坐落着一所具有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高原学府———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学院所在地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和“茶马古道”的重镇。
这里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的培养模式,独特的学科门类,专业的师资团队,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莘莘学子学习深造。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具有纳西族和白族风格的校园建筑别具一格,获得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银奖,并与人民大会堂等知名建筑一同荣获国家“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学院“云南省园林单位”称号;入选全国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
园林美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美。
园林艺术是人化的自然、物化的心性。
学校正是秉承这一宗旨,将园林艺术美贯穿于建校始终。
1学校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设计精巧严密进入大门,分南北两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湖水,巧妙地设计了园林中的障景,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循序渐进,发现映雪湖畔,最终到达学校的核心区域———图书馆,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两岸垂柳依依,湖水中间还有一座浅浅的堤坝,予以分隔,南部教学楼不以对称形式分布,而是依据绿化面积加以裁剪,让人漫步其中,不觉单调乏味,同时还能时时感受到鸟语花香。
有4座教学楼:文英楼、文华楼、文荟楼、文萃楼呈环形分布,相互映衬,简单围合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教师公寓楼存在于教学楼之后,但同时旁边安置了方便师生就餐的几个食堂,学生公寓与教师公寓相隔并不太远,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学校的操场位于校区最南端的角落,视野开阔,面积庞大,篮球场地,塑胶跑道,主席大台,观众座椅,功能齐全,设施先进。
北部校区主要有教学楼、报告厅、宿舍楼、实验中心以及高尔夫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中间间杂着超市、食堂、145〇具有玲珑多变的造型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放置在校园环境中,并与学校各种活动场地相结合。
在云大旅院整体园林景观环境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一员,或是园林艺术构图的点缀。
3学校背倚玉龙雪山,符合园林中的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
是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
园林中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学校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校区环境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还要运用借景的手法,使整个校园非常有层次感,远处有山,近瞧有湖,景物层层递进,又不显突兀,巧妙地融学校以外的景物于其中,让每个走进云大旅院的人观赏完整个校区以后,都有种高端大气上档次、雍容大度有内涵的感觉。
玉龙雪山是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西北的山脉,雪山呈南北走向,扇子陡海拔5596m ,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
雪山的13峰终年积雪不化,如一条矫健的玉龙横卧山巅,有一跃而入金沙江之势,故名“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著称。
随着节令和气候的变化,有时云蒸霞蔚,有时万里无云。
清代纳西族学者木正源曾形象地归纳出玉龙十二景,即:三春烟笼、六月云带、晓前曙色、暝后夕阳、晴霞五色、夜月双辉、绿雪奇峰、银灯炫焰、玉湖倒影、龙早生云、金水璧流、白泉玉液。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整个校区与玉龙雪山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校区的很多角落,甚至在教学楼的某个窗外,都能够欣赏到玉龙雪山不同时节所呈现出来的美景,将古典园林中借景的造园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4学校水系环绕全院,池塘河道湖畔一应俱全水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环保价值,甚至可以调控温度。
因此,完美的校园里都必须有水体画龙点睛。
池塘的水体是自然而亲切的,池塘的形状最好多是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清华大学的池塘成就了朱自清笔下著名的荷塘月色,北大的未名湖也是享誉全国,云大旅院美丽的池塘,形状为半圆形,形如明月半满,取其“月盈则亏”之意,期待着不断进取,不断提升,正如李鸿章中堂联云: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
由于静止的水面能够反射物体的形象而产生倒影,镜面或光亮的反射性材料能映射出相对空间的景物,所以,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有助于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四周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有3处著名的人工湖———映雪湖、听风湖和揽月湖,充分利用了这种造园手法,运用开阔洁净的湖面似天然的光亮镜面,反映出两岸的垂柳及唯美的校园建筑,犹如一幅立体的油画,让漫步其中的旅院学子心旷神怡、精神愉悦,感受园林式大学诗情画意的美感。
5学校广泛种植花木,生态环境均衡赏心悦目花草树木是园林景观中最鲜活、最生动、最丰富的题材。
由于园林植物形态各异、颜色多种多样、生态习性各不相同,展叶、开花季节不同,且具有一定生态保护、调节空气功能,通过植物造景,合理配置,不仅能构成绚丽多彩的立体画面,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由于地区、气候、风土不同,不同的山水特征会有各种不同的适生植物,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化的外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美化校园环境、栽种绿色植物行动中,广泛引入优良树种如龙爪柏、白玉兰、红(紫)叶李、槐树、色木槭、银杏、滇楸、藏柏、垂柏和滇杨等。
在校园的人行道两侧都采用了乡土树种,很多道路更是以植物来命名,如木兰路、紫楸路、香樟路、白杨路、银杏路、翠竹路、云杉路、圆柏路、红叶路。
花果树种则在校园中起着点缀色彩的作用,为整座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气,如柳杉、南天竹、桃树、杏树、柿树、石榴、梅树、李树、梨树、苹果树等等。
乡土藤本树种还可作为墙面、桥梁、廊架、天棚、围墙、假山等的垂直绿化,像紫藤、光叶珙桐、金银花藤、脉瓣卫矛、木香等。
云大旅院目前应用得较多的有紫荆、月季、杜鹃、大叶女贞、杜仲、枸橘、蔷薇、水红木、龟甲冬青等。
在整体绿化中,如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果树、经济树种,也被广泛使用。
如银杏、桃、李、杨梅、柿树等,在具有花、果、叶美化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生产果实、药材等功能。
6结语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还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前人对造园手法的经验积累及后人对造园美景的感悟创新,把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一个高峰。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即通过园林艺术之美对所有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调节和熏陶,把握学校本身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收稿:2017-08-09)筑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肖英.传统文化建筑[M].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8[3](明)李渔.闲情偶寄[M].浙江古籍出版社[4]陈植等选注.中国古代名园记选注[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陈从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6]陈从周.扬州园林[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8]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4[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美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于俏(1979-),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世界遗产、东旅游美学。
现代园艺2017年第12期146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