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郭继鸿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郭继鸿

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
在分级递增运动试验停止后,心率的下降通常呈现两个阶段,最初30秒到1分钟为心率早期快速下降期。

Imai等人证实心率早期快速下降在运动员最明显,而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减弱,并且阿托品可以使其消失。

因此,副交感再激活似乎在调节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由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降低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因此,人们推测运动后心率恢复的减弱同样也能预测死亡风险的增加。

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后1分钟内心率恢复≤12次/分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阳性预测值为19%,阴性预测值为95%;经混合变量调整后的危险比为2.0,95%C1为1.5~2.7)。

在不同人群进行的后续研究也证实了运动后心率恢复现象的减弱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考虑到Duke平板运动试验评分、左室收缩功能、不同的恢复方案和冠心病血管造影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后,运动后心率恢复仍然可以预测死亡率。

运动后心率恢复结合运动能力同样能预测男性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

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中,如果运动后心率恢复降低,那么其从血管重建治疗中的获益也降低。

换言之,只有当运动后心率恢复正常时,血管重建才能使缺血患者的存活率得以改善。

Paris Civil Seivants研究结果报道了心率恢复和SCD之间的特殊关系,但这一研究对象在进行运动试验时并没有心血管疾病。

尽管已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死亡率有关,但对常规应用这一指标进行SCD的临床危险分层的做法仍有质疑。

目前,尚未确定理想的运动后心率恢复的检查方案,以及诊断异常的临界值;有人主张采用直立位检测并将恢复期心率≤12次/分视为异常,而其他学者则主张采用坐位并且将恢复期2分钟时心率<22次/分视为异常。

如果需要在卧位状态下检测运动后心率恢复(例如在进行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有人提出将心率≤18次/分视为异常。

此外,检测异常结果的可重复性并不足以表明可以应用运动后心率恢复这一指标对个体(而不是群体)进行危险分层。

另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心率恢复研究的数据还不充分。

和运动后心率恢复有关的一个指标是运动后恢复期出现的室性早搏。

人们推测其也可以反映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性。

研究显示,无论患者有无心衰或冠心病,运动后最初5分钟内出现频发或严重室性早搏时和死亡风险有关。

结论:尽管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的室性早搏是预测死亡的新颖而有趣的指标,
但其在SCD)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