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桂枝桂枝,中药名。

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主产于、及等地。

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

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中文学名桂枝别称玉桂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樟目科樟科属樟属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春、夏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肺、心、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相关配伍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禁忌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荆芥荆芥,中药名。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中文学名荆芥别称香荆芥、线芥、假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唇形目科唇形科属荆芥属种荆芥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用量 5~10g 毒性无毒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相关配伍1、用于牙宣疳:赤土、荆芥叶同研,揩之,日三次。

(《普济方》)2、用于经血不止:乌龙尾(炒烟尽)、荆芥穗各半两。

为末。

每服二钱,茶下。

(《圣济录》)用法用量5~10g。

禁忌《本草纲目》:忌驴肉。

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烘1小时,切段,干燥。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

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

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

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

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

切面类白色。

叶多已脱落。

穗状轮伞花序。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等地。

防风防风,中药名。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

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等地。

防风的根可生用。

味辛、甘,性微温。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中文学名防风别称铜芸、回草、百枝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防风属种防风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等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5-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相关配伍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

(氏《集效方》)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

每用五钱,生五片,水煎服。

(《济生方》)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

咀。

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方》)用法用量服:煎汤,5-10克。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炮制方法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白芷白芷,中药名。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芷、白芷(原变种)、独活。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

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

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中文学名白芷别称薛芷、芳香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当归属种白芷、杭白芷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地区采收时间夏、秋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相关配伍①与防风、羌活等同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

②与薄荷、菊花、蔓荆子同用,用于外感风热。

③与石膏、黄连同用,用于牙痛。

④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于治鼻渊头痛。

⑤与蒲公英、瓜蒌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乳用不起;与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脓出不畅。

⑥与鹿角霜、白术、炮等同用,可用于寒湿带下;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

禁忌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柴胡柴胡,中药名。

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柴胡是常用解表药。

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中文学名柴胡别称地熏、山菜、菇草、柴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伞形科属柴胡属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3-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归肝、胆、肺经。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3-10g。

禁忌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石膏石膏,中药名。

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

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中文名石膏采收时间冬季采挖用量 15~60g;外用适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

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性味味甘、辛,性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用法用量15~60g,先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

1、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白虎汤)禁忌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栀子栀子,中药名。

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

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而且也是市市花。

中文学名栀子别称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茜草目科茜草科属栀子属种栀子分布区域、、、、、等采收时间9-11月用量 5-10g 毒性无毒入药部位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炮制方法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

黄芩黄芩,中药名。

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产于,,,,,,,,,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

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中文学名黄芩别称山茶跟、黄芩荼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管状花目科唇形科属黄芩属种黄芩分布区域中国、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 3~10g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相关配伍1、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

米泔净洗,香油调搽。

(《普济方》)2、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

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

(《圣惠方》)3、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

(仲景《金匮玉函》)用法用量3~1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炮制方法1、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