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间的经济竞争关系-开题报告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间的经济竞争关系-开题报告
作者分析了中印关系的新发展,指出双方应当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人权、转变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实用主义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许多国内学者对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关系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印经济竞争性强,贸易上竞争激烈;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印经济具有很强互补性,贸易发展空间巨大。闫成海(2003)利用净贸易比指数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在世界商品市场和美国进出口市场的贸易结构,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杨怡爽(2006)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中印两国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印度在美国市场均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目前我国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但是两国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已经加强,我国要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必须完善自身的经济结构,促使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于海莲杜振华(2004)分析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后起之秀的竞争力。发现中国总体竞争力超过印度,但商业效率不足;中国总体增长竞争力超过印度,但微观竞争力落后。王进通过对中印商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中印贸易部分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多数产品均无明显比较优势,在部分产品上体现出了贸易互补性,同时这种互补性也通过了中印双边贸易体现出来。通过计算贸易竞争(TC)指数得出中印双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较激烈。因此,如何发挥产业的互补性增强产业的竞争性,是现在中印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张俊娟(2008)在系统的分析了中印出口商品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印各自的比较优势,使用RCA指数计算表明,中国和印度的显性比较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两者面临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对中国与印度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后,证明中印两国对外贸易具有相似性特征。出口相似度指数在逐渐减小,这表明中印双方在商品出口的结构和布局上的雷同性在减少,差异性逐渐显现。然而相似度指数的不稳定性也预示着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始终难以消减。
但是,宫俭(2007)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东亚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有着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两国产业互补的条件,进而使两国之间开展双边贸易具备了可能性。同时,由于两国贸易结构比较相似,在世界市场上又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互为竞争型的国家。由此,中印两国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竞争固然无法回避,但是合作更有前景。积极开展双边贸易,是中印增强国力,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张新民(2009)通过对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分析得出两国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他引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分析两国贸易的竞争优势。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印两国的贸易竞争性领域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中。此外,经过RCA计算,中印双方竞争性领域占中国2007年出口总额的311524 %;占印度同期出口总额的291648 %。可见,中印在贸易竞争性方面表现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激烈,双方在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作者分析了中印关系的新发展,指出双方应当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人权、转变当前国际体系中的实用主义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努力。
许多国内学者对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关系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印经济竞争性强,贸易上竞争激烈;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印经济具有很强互补性,贸易发展空间巨大。闫成海(2003)利用净贸易比指数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在世界商品市场和美国进出口市场的贸易结构,发现两国的贸易结构比较接近,同时具有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商品有相当的重合程度,互为竞争型贸易国家。杨怡爽(2006)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对中印两国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印度在美国市场均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目前我国仍然具有明显优势。但是两国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已经加强,我国要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必须完善自身的经济结构,促使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于海莲杜振华(2004)分析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后起之秀的竞争力。发现中国总体竞争力超过印度,但商业效率不足;中国总体增长竞争力超过印度,但微观竞争力落后。王进通过对中印商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中印贸易部分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多数产品均无明显比较优势,在部分产品上体现出了贸易互补性,同时这种互补性也通过了中印双边贸易体现出来。通过计算贸易竞争(TC)指数得出中印双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较激烈。因此,如何发挥产业的互补性增强产业的竞争性,是现在中印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张俊娟(2008)在系统的分析了中印出口商品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印各自的比较优势,使用RCA指数计算表明,中国和印度的显性比较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两者面临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对中国与印度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出口相似度指数测算后,证明中印两国对外贸易具有相似性特征。出口相似度指数在逐渐减小,这表明中印双方在商品出口的结构和布局上的雷同性在减少,差异性逐渐显现。然而相似度指数的不稳定性也预示着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始终难以消减。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1.了解中、印两国的贸易结构现状
2.中、印两国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这是关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相关的年鉴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数据分析。
3.贸易结构角度出发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整理。
五、研究方法
1.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统计年鉴、网络、杂志、报纸等方式收集关于中、印两国贸易结构的文献资料和翔实的统计数据,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相关的启示和结果。
2.借助图表、图形等多种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分析中、印两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六、论文的进度安排
2009.11.15-2009.12.25收集资料、选题,填写申报表和任务书
2009.12.26-2010.1.23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初稿
2010.3.8-2010.3.10开题答辩,前期材料上交
2010.3.11-2010.4.10毕业环节实习
2010.4.13-2010.5.1论文正文初稿
2010.5.1-2010.5.10论文定稿
2010.5.10-2010.5.14准备论文答辩
2010.5.15论文答辩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闫成海.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文清贾县民.中印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172-17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世界关注,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中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细化到产业则侧重研究中印两国技术服务贸易的发展。印度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非常重视中印的贸易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印度商务部部长杰伦·兰密施在《理解CH工ND工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2006)中的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印经济关系,兰密施认为中印是世界贸易的领头羊,应摒弃前嫌,互相信任,建立友谊,和平共处,进行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印度拉贾斯坦邦大学教授B.M.Jain的《中印关系:问题、趋势和新发展》(2005)全面回顾了两国从20世纪50年代早期建交到现在的关系,分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尽管在中巴军事和战略关系、印度的西藏政策等问题上双方存在分歧,但是在扩大和深化经济关系方面,两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7]张俊娟.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D].复旦大学,2008.
[8]宫俭.中印产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7.
[9]陈燕清.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比较及启示[J].黑龙江对外贸,
2008,(09):45-48.
[10]胡国恒卢轲.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1-23.
三、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从贸易结构角度看中国与印度的经济竞争关系。首先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进行了解。然后,通过收集到的具体数据资料分析阐述两国在不同产业的贸易比较优势和出口相似度,得出两国不同产业的竞争程度。接着,分析不同产业相应程度竞争关系的原因。最后,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与印度的贸易发展的对策。
[3]杨怡爽.中印两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5-57.
[4]于海莲杜振华.中印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6):55-60.
[5]张新民.中印贸易竞争与合作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213-214.
[6]王进.中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科技广场,2009,(12):14-15.
[14]李慧燕.亚洲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结构异同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6.
[15]朱前.中国与印度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性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05(3):30-34.
中国与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同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近十年的贸易增幅巨大。经济类型、发展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在世界市场上总体呈现竞争关系。尤其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的产业间竞争尤为激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两国在第三国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关系到我国的进出口发展,关系到我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等等问题。所以正确认识两国的贸易结构现状,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两国产业发展的一些有益建议,更好地提升中国的贸易比较优势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话题。
[11]姚孝军.中印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06,(32):25-26.
[12]陈晓艳朱晶.中印农产品出口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4):55-58.
[13]余文娟李晓钟.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