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谈历史人物素材运用悬壶济世本初衷,中外奔波唱大风。
107年前的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湖北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打响了湖北武昌城头的第一枪,宣告了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覆灭。
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谱写的壮丽史诗,闪烁着中华之光。
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人物素材数不胜数,这些人物身上往往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素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不少friends抱着这些素材却不会运用,宛如守着巨大的粮仓却面临饿死的结局,还有什么比这更惨兮兮的呢qwq 所以今天纸条君就要以辛亥革命为例,谈一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历史人物素材~
关于主题对接
运用辛亥革命中的人物素材去写有特定要求的作文,首先就要想方设法让素材与作文的主题对接起来。
这种对接要自然而然,生拉硬套只会让人反感;如果不能自然地将素材与要写的作文中心对接,很容易弄巧成拙,那还是不要用的好。
因此,找准素材的最佳突破口非常关键。
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从人物的内涵切入
历史人物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彩的人生经历,但他们的内在精神是唯一的,抓住这一点,也就抓住了核心,发挥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在辛亥革命中,每个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是鲜活的。
同学们需抓住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和材料指向的主题对接,这样便能巧妙、恰当地运用这一历史人物素材。
☆奉献
代表人物:雷飞鹏
雷飞鹏是康有为的学生,“公车上书”的举子,也是兴中会早期会员,同盟会辽东支部的领导成员。
他以清朝官员的身份作掩护,为革命差点掉了脑袋,“革命”胜利了他却受到通缉,抄了家。
他看透了民国政府的腐败,退隐回家从事教育和编修史志工作,他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闭口不谈自己过去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史,以致他的乡亲和他的后裔无一人知晓他的革命事迹。
☆文化交流
代表人物:蔡元培
1911年,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民国元年,他
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蔡元培
☆创新
代表人物:邹容
邹容讨厌经学的陈腐,鄙弃八股功名,喜读《天演论》、《时务报》等新学书刊,心向维新变革的新思潮,常"非尧舜,薄周礼,无所避"。
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以表达了他的惋惜与变革志向。
☆家国
代表人物:陆皓东
陆皓东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为掩护革命党人不幸被捕。
在狱中遭受严刑逼供,宁死不屈,当庭奋笔疾书,痛斥清政府腐败、投降卖国,"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1895年11月7日英勇就义。
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2. 从人物的外部切入
就是说要横向拓展素材。
这就要我们关注所选择的人物周遭的境况:他的亲朋、他的同事,他的“上级”,他的“下级”,他所处的社会特征……也就是要关注他的社会关系。
例如:对辛亥革命发起人孙中山,要关注辛亥革命发起的背景、孙中山和其它革命烈士们的关系,以及和民众、和他的对立面——袁世凯之间的关系。
这里面有很丰富的内涵可以挖掘,要看中心适合从哪个角度切入再行文。
例如学生优秀作文《孙中山的选择》之写道:孙文,他是一个医生。
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一百多年前,他是少数几个医学博士的一员,这些热门行业走出了一批批青云直上的幸运儿。
他可以选择幸运,可他选择的是不幸。
他的不幸,并非两袖清风白手起家之艰,亦非九死一生之险、十次惨败之难,而是明明可以用墨写的谎言一时掩盖血写的事实、求得一把手术刀带来的富贵与平安,他却偏偏要折断手术刀,从第一滴沸腾的血开始,抚慰
这个民族的伤口,欲图让那些两百多年前已经亡国、两百多年后快要灭种的“国民”——他念念不忘的名字——起死回生,并重新站在昆仑之巅。
作者选取了孙中山作为医生这一身份与同为医生的其他人进行对比,从侧面赞扬了他崇高的选择和匡世济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很好完成了选择这一写作主题。
这种从外部切入运用历史人物素材的技巧,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3. 从人物的评价切入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见仁见智,褒贬都有。
例如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褒有贬,历史上一般都认为它的功绩是推翻了清朝,完全消灭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从反向角度来看,辛亥革命建立的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中华民国而已,它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贫困落后的局面,从根源上来说,其失败正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我们在运用这一素材时,可从正面评价的角度切入,也可从反面评价的角度切入,这样既能体现辩证思维,也能让文章更有深度。
例如学生作文《勿忘心中的责任》中这样写道:
悲歌如殇。
陆皓东烈士、邹容烈士、陈天华烈士、吴樾烈士、史坚如烈士、秋瑾烈士、林觉民烈士、徐锡麟烈士……甚至宋教仁、黄兴在枪声和汽笛声中永远离他而去。
但你没有忘记肩头的责任,你毅然决然地继续着: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钦州起义、南宁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
不知你的勇气从何而来,你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
你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你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你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你竟以唾手可得的龙椅,换取鞑虏内部的最后一逼。
虽然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悲剧,但你那充满了责任感的精神气壮山河,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大哉,国父!
作者从人们对孙中山的评价入手:孙中山是否失败了呢?在这位考生饱含感情的辩驳中,我们读到了孙中山心中那重于天的责任,这样就完成了材料内涵“责任”的写作要求。
这种运用历史人物素材的技巧与前两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主题升华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为中华民族发展和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层出不穷,史不绝书。
从素材角度看,历史人物类素材确实很常见,单纯引用,做正面的素材论证,难免会让人感到乏味,也不易写出新意。
但若是把他们和现今的社会现实并列,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素材引用,不但可以突显他们身上那种可贵的精神,
更可反衬出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严重性。
这样一来,要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便不会是一件难事了。
☆反面素材1——高铁霸座女
今年9月19日,在永州到深圳北G6078次高铁上,一名女子在永州上车后,原本是靠走道的座位,但强行坐到了靠窗座位,当列车工作人员协调座位时,却遭到了女子的“强词夺理”,霸占座位不肯让座,与工作人员沟通态度比较恶劣。
☆反面素材2——“剑桥”仿制鞋服横行于市
剑桥鞋服自1989年创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品牌积累,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但剑桥鞋服却也逐渐成为众多不法份子制假、售假,获取暴利的目标。
市面上剑桥鞋服仿品横行,以假乱真,其仿冒程度往往令人难辨真伪,极大地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剑桥鞋服的品牌形象。
【运用示例】
经济利益驱动,可以催人勤奋却不能造就踏实,可以重赏之下出勇夫却带不来发自内心的忠诚。
再留意以往媒体的报道更不难发现,高铁霸座、山寨科技,甚至造假等乱象层出不穷,人们不禁叹息当今社会浮躁不堪、人情的冷漠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难道奉献精神过时了吗?不!奉献是永远不过时的!雷飞鹏忍受生活的艰辛,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追求着,正是源于这份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
在得与失面前,需要奉献精神;在公与私面前,需要奉献精神;在生与死面前,需要奉献精神。
“道固远,笃行可至。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需背负历史使命,实现理想我们需具备强烈的担当和奉献精神。
热门评论
岁月悠悠,先贤已逝。
沧海桑田,精华犹存。
仰观贤者,明辨思哲。
回望过去,辛亥革命的岁月虽已不在,但似陆皓东、孙中山中华好儿郎却没有远去,所谓有数的牺牲,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为后人铭记。
无数的牺牲,血注入江河与土地,凝结新生的命脉。
他们都是大写的人,为我辈树立起一座座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永远铭记,时刻警惕。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