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XX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示例
XX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示例
所谓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即用人单位在学生入学或是大二、大三时介入学生培养,将用人单位需求(市场需求)及时介入到学生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及设计等各个环节,将市场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驱动,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形式。提前介入的形式根据介入程度分为: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企业名家论坛等等。
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介入的形式、介入的范围、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方法、介入的具体环节设计等方面着手,结合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实际情况,探求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具有很强的理论、社会及现实意义。
四、项目研究基础
1、已进行过的相关研究及成果
本项目将提交关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其中在介入的形式、介入的范围、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方法、介入的具体环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思路和研究成果将直接为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咨询,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本项目负责人有较为丰富的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管理经验。承担过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授课任务,教学效果较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曾参与省教育厅及思政研究会科研课题5项。项目组成员具备从事多年教学及其学生工作的经验。项目主要成员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2多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他成员来均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多年,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人数为3人,硕士学位以上为5人,科研队伍结构合理。项目组成员具有刻苦攻关的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多年合作经历。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项目的研究目标:
第一,充分调查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及其特点。
第二,探索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策略和培养目标。
第三,探索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
在实践探索方面:福州大学自2004年开始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展“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全程式预就业”、 “半程式预就业”和“虚拟式预就业”三种形式。福州大学所采取的“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大学全日制二、三年级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要求,并参与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类似的各高校实例不少,我校的国防生(后备军官选拔基地)也是一种高校与部队联合培养的模式。
(2)具体研究内容:
第一、提前介入的利弊及其特点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历程,调查掌握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模式的意见和改进需求及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分析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及其特点。
第二、提前介入的培养策略和培养目标研究。研究和借鉴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的培养模式的探索,根据其利弊及特点,探索当前形势下适宜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策略和培养目标。
第二,项目组成员具备从事多年教学及其学生工作的经验。其中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科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小组其他成员来均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管理工作多年。其中,教授职称2人,副教授职称2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科研队伍结构合理。
第三,项目组成员具有刻苦攻关的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多年合作经历。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请书示例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介入式培养
一、简表
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介入式培养
申请经费
万元
起止年月
2010年6月至 2012年6月
项
目
负
责
人
姓 名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教学工作简历
时 间
课 程 名 称
授课对象
学时
所 在 单 位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零工资就业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九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20期)等均从各方面分析了当前就业难的原因,并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高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文科类专业大学生订单式培养研究》(普通高等教育研究)、《面向市场订单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1期)、《SPT理念下国际贸易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初探》(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等从自身大学实际探讨了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形式——订单式培养模式。
第二、做好对外宣传和联系,加强与对口用人单位联系是关键。通过用人单位的提前介入,加强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促进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基地的建设以及就业基地的建设,从而促进企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2、实施方案、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1)项目的实施方案:
第一,对已有的有关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分析。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历程,调查掌握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模式的意见和改进需求及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前期对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的利弊及其特点等问题分析掌握。
c.介入范围:哪些学科专业适宜介入
d.介入程度:对用人单位介入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e.介入的具体环节设计: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介入方式设计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着重把握提前介入的程度问题,介入程度太浅,无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师及时知识更新;介入程度太深,学生需求驱动太强,在高校现有资源下,无法完全满足学生需求,设计提前介入程度的弹性是关键之一。
③ 深入研究(2011.4 - 2012.2):在统计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介入的形式、介入的范围、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方法、介入的具体环节设计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作进一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④ 结题准备(2012.3 - 2012.6):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3)可行性分析:
第一,项目组成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本项目负责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近十年年,有较为丰富的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管理经验。承担过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授课任务,教学效果较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与省教育厅及思政研究会科研课题5项。
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
时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项
目
组
总人数
高级职务
中级职务
初级职务
博士
硕士
参加单位数
主要成员∧不含负责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
技术职务
工作单位
项目中
的分工
签名
二、项目立项依据
1、项目的研究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动力,逐渐脱离市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学知识与社会职业的需求不甚一致,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不尽合理,从而导致供求错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第二,在前期已经做的一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实际情况,探求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具体就是介入的形式、介入的范围、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方法、介入的具体环节设计等。
第三,以我校某些专业的学生为具体实施对象,撰写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具体实施方案。
第三、提前介入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研究。研究和借鉴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的培养模式的探索,根据其利弊及特点,探索当前形势下适宜于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
第四、提前介入的具体内容研究:
a.介入主体:对用人单位介入的资格、适应性界定,学校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院资料室、计算机房、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期刊、校园网、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等等。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1)项目预期的成果
①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②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报告];
③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草案)。
该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社会尽快培养合格建设者为目标,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学校教育、学生就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三方面的矛盾,实现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赢”。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探索用人单位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已具备的研究和实验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项目负责人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近年来参与完成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余篇,完全具备承担本课题研究的能力。该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是学工和管理系统骨干,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团队协作能力很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研究时间充裕,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2)具体实施计划
①资料收集(2010.6 - 2010.10):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历程,调查掌握学生对目前课程教学模式的意见和改进需求及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② 初步研究(2010.11 - 2011.3):对研究任务进行分工;拟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初步分析调查结果;初步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