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 PPT
中国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 PPT
瑶
鲜血代表爱情
在云南绿春瑶族的居住区。定情 时,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男女双 方一定要在对方的手上咬一口。咬重 了,就会被说是狗咬的;咬轻了,表 达不了对情人的爱。所以这一口一定 要不左不右的咬在手背正中,如果咬 的程度是对方流出了鲜血,那就表示 恋人的情谊已融入了对方的肌体和血 液中了。然后,还要在手腕上拴丝线。 一般男的拴红丝线,女的拴蓝丝线。 这样,两位情人就等待良辰吉日,缔 结良缘。
不 落 夫 家
婚礼之后,新娘已经是男方家成员,但仍住在娘家,故称不落夫家。节 假日由男方近亲中的女性去要妻子回家,欢度节日,与丈夫同居。妻子要在 娘家直至有了身孕才能去丈夫家。
原因:壮族地区的“不落夫家”源远流长,与母系氏族制度有着密切的 联系。母系氏族盛行对偶婚,婚姻关系极不稳定,女子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人, 男子只得从妻居,处于受支配地位。随着男子在生产生活和财富积累过程中 日益显示出决定性意义,财产继承制、族长人选及夫妻居住地点等社会习惯 逐一被转换过来,“不落夫家”婚俗,女子既不是无限期的长期居住在娘家, 又不是婚后及随夫居,立刻受夫权的管制,所以演变成现在这样。
通过多次的游方后,双方互相了解后,小伙子便到女方父母家中走访。这时, 姑娘对小伙子表现出特殊的爱慕,女方父母杀鸡宰鸭,取出美酒款待。晚上男 女二人又互唱山歌,这时的山歌情深意切,即景生情,现编现唱,随口对唱, 订立婚约,交换信物。
苗族游方活动是很讲礼貌的,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品 德。
青年找伴侣很自由,但结婚必须征的父母的同意,父母不同意,婚姻很难成 立。至今黔东南民间仍存在着“还娘头”的习俗,即舅家有娶外甥女的优先权。
游方
→→
婚礼、 婚宴
侗
讨葱篮
相传,古时曾有一对侗族男女 为争取自由婚姻,遭到寨老惩治, 这对情人双双投入深潭殉情,为 纪念这对情人,每到农历“三月 三”这一天,侗寨里的未婚男子 就会到潭边向心爱的情妹讨要笆 篓或是讨要葱蒜,以示爱慕,因 此,三月三也被侗族民众称为 “讨葱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
中国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 了引人注目的文化。由此各民族的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年节、 绚丽的服饰、独特的婚俗、传统的饮食、或雄伟或玲珑的建 筑以及他们所赖以繁衍生息的优美环境和旖旎风光就深深吸 引了我们的注意。有如此多的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 挖掘,去保护。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我就列举了六个 少数民族的奇特的婚俗习惯,让大家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还 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壮族
壮族男女相识,大多通过对唱山歌。 对歌定期举行,称“歌墟”。赶歌墟前, 姑娘们会把最好最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 歌墟上以歌相互问答,妙语双关。入夜, 歌会进入高潮,月光下,你唱我答,用情 歌表达爱慕之情或用手电筒直射逗趣取乐, 寻找意中人。若双方愿意,交换信物,便 可告知父母,托媒人前去说亲。若八字合, 男方家给女方家送礼,表示订婚。订婚后 必须按时送礼,允许个年送礼,但连继两 年不送礼的话,婚约自动解除。
族
怒族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多以语言交流思 想,表达爱慕之情,这已是尽人皆知。但是,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恋的 初期就不用语言,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琶)曲调和悦耳动 听的“拟力”(怒族口弦)曲调代之。一般来说,怒族青年男女在恋 爱的初期,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以传情达意的,女青年感 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据说,这种对答, 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 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 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直到情投 意合为止。据说,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讲过几句话。 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一、引言 二、婚俗含义 三、几个少数民族的奇特婚俗
1、壮族 2、瑶族 3、苗族 4、侗族 5、怒族 6、傣族 四、结束语 五、参考资料
婚 俗 是 什 么
婚姻生活是人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 繁衍、延绵的方式。婚俗是指结婚的风俗,各国各族人 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 厚的民族独特风采。任何民族的婚俗,既是一定的历史 条件的产物,也蕴含着人类婚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若 干痕迹。
达变 拟力
傣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 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 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 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 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 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 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 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 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 式菜。宴前新 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 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 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 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 盐,置 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 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族
结束语
中央“十二条”的第一条即表述了切合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实际且灵活而 具有生态个性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 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字、风俗 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习俗,是民族文化中内涵 深广又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是一个历史的储藏库。其中, 有积极发展的方面,又有消极过时的方面,而无论哪一方面,都具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有些民族对已过时的婚俗进行的改革实践也从未间断。所以 我们要不断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断用人文关怀看待民族文化。青年是民族 的未来,青年人将会用自身的行动参与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 的婚俗习惯。
族
苗
游 方
族 游方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摇身一变,变做个游方的云
水全真,也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苗族青 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 火塘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 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 他不嫁的决心。
参考资料:
《二十一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婚俗》 祁春英主编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严汝娴 刘宇 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也谈“不落夫家”》 赵连跃 著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