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解构主义
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 “差异,区别,不同”;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 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不具有中心 和整体性结构,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象种子一样,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一个无 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 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而 是延异的效果,语言是延异的游戏,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 过联系而不断生成。 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从 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车和扩散
因此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 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 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 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弗兰克· 盖里 (Frank Owen Gehry)
二,延异与差异
“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性,当下存在, 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扬共时 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 一起来,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 德里达自己创造了一个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新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差 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也展示在时间中,差异应该是时间和 空间的连接。
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 “跳舞的房子” --弗兰克设计
关于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学的几点启示 以及解构主义对现代建 筑的影响
Jacques Derrida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解构 主义的代表人物。
雅克·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2年法国高等师范 学院.毕业后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短期的 进修. 德里达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有很大争议。 由于它的思想和英美哲学主流的分析哲学 格格不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思 想没有受到主流哲学的重视. 德里达的思想影响非常广泛,被用作女 权主义运动、同性恋抗争、黑人运动等的 理论武器。而他的思想也不被许多传统学 者所接受,认为他破坏了西方文明。
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 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 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 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 以设计具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不规则曲线造 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古根海姆博物馆位于西班牙城市毕尔巴鄂。整个 结构体由盖里设计。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 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 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博物馆最醒目的是第一层水滨景观。整个建筑由 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 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 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
解构主义对现代建筑影响
•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 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 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 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应该是要反 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 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解构主 义的建筑师们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 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 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德里达解构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颠覆地位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变更主导与附属 地位双方,并力图阐明原来附属一方是主导一方存在的条 件; (2)留意文本的自相矛盾的地方,包括文本自身的矛盾和 文本与其阐释的矛盾; (3)在文本中寻找具有多种相反意义的关键词,并作为突 破口; (4)注重文本的边缘之处,抓住人们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 的细节发难,以次推倒文本的既定结构。 (5)用文本自身的逻辑来解构自身;
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1)在我们对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空虚性和当代资本主义文化 矛盾的认识上要换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克服固定不变的观 念,敢于对某些假说提出质疑; (2)要激活我们的研究理念, 应该说,德里达并不反对标准,按 照解构理论的原则,真理是不可穷尽的,你尽可以说你已经接 近了真理,但你却无法声称你已经掌握了绝对的真理。
从正门拾级而上,穿过一个在巨型 块状建筑包围下的圆形小广场,就 可进入迪斯尼音乐厅,这里可容纳 2265名听众。盖里运用丰富的波浪 线条设计了天花板,并营造了一个 华丽的环形音乐殿堂。为使在不同 位臵的听众都能得到同样的充分的 音乐享受,厅内没有阳台式包厢, 全部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坐在任 何位臵都没有遮挡视线感觉。音乐 厅的另一设计亮点是,在舞台背后 设计了一个12米高的巨型落地窗供 自然采光,白天的音乐会则如同在 露天举行,窗外的行人过客也可驻 足欣赏音乐厅内的演奏,室内室外 融为一体,此一设计绝无仅有。
一,言语与文字: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
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即 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的 实在(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这种本源性实 在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所支配的, 这种支配万物生灭变化的本质和规则,就叫做“逻各斯”。 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种本源实在 及其背后的那种“逻各斯”的表达和再现。
古根海姆博物
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 杉矶迪斯尼音乐厅
既像数艘在大海上扬帆 破浪的帆船,又似外星人 用巨型银色钢块堆彻的雕 塑, 经历16年波折、耗资 2.74亿美元修建的沃尔 特· 迪斯尼音乐厅20日在洛 杉矶市中心正式落成。这 座超现代的大型建筑即将 成为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新 家,它将以其动人心魄的 独特外表成为洛杉矶的新 地标。
小结
德里达注定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那些宏篇精深而 又晦涩难懂的著述,不仅把西方几千年文化传统送进了垃 圾堆,而且也使我们所熟悉的世界顷刻之间沉没了。面对 德里达,我们惊恐地发现一切生存的支点,已经绝无幸免 地被解构了,他动摇了人们通常熟悉的许多概念,对许多理 论命题的发难,乃至西方两千年的文化传统本身提出了质 疑。通过德里达的激进,许多为人漠视的问题纷纷从尘封 的传统中浮现出来,。 就哲学史而言,凡存在过的偏见都有其合理性一面,这是 符合辩证法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德里达的极端 态度切入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死角,使得这些问题能从 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加以探讨,而这种探讨无疑是有助于 激发文化传统的,德里达作为一个激进的反传统者,其理论 难免蕴涵着缺陷,但也正是在激进与极端中包含的这些特 点使德里达思想具备了极大的冲击力和启发性。
德里达认为,“在场的形而上学”是以二元对立为基础 的学说,其言说方式的特征是:正反对立,如:客观与主 观,真理与谬误,精神与物质,在场与不在场,语言与文 字,男性与女性,中心与边缘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言说 方式表面上平等,实质上是前者对后者的支配和统治,实质 上也是西方形而上学最深刻的内在本质,反映了西方文化 的载体语言文化的暴政性和等级性。 德里达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等级关系的颠覆是以解 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的。从柏拉图到索绪尔都认 为,言语高于书写,言语是第一性的,书写实际第二性的因 为言语是意义“在场”的表达,与意义具有一致性,也正因 为如此,语言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也只有依赖于 言语的表达,意义才能直接呈现出来, 只有言语是唯一的 意义直接表达者和意义的忠实传播者。而书写则必须经过 符号这一中介才能表达意义。
三,德里达解构的策略
先来看德里达的解构活动的特点: 第一,解构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对现有文本的结构, 形式和阐释进行质疑,消解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文本形式; 第二,解构不是从文本外部而是从文本内部进行,要利 用作为被解构的文本的内在矛盾来使其自行瓦解,不攻自 破; 第三,解构的目的不是要简单地颠覆原来的等级制,使 原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一方变成主导的一方,而是要彻底消 除这种等级结构,确保此类等级不再建立。
德里达认为,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 斯”,这一哲学术语开始,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 的“上帝的话语”,从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沙的 “实体”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等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 占有主导地位。而这种对它的固守实际上也是无法自圆其 说的,因为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真理,终极意义,普遍规律, 绝对精神和永恒本质。德里达将逻各斯中心主义看做是在 场的形而上学,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身就假定了“逻各 斯”在场,预设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因而他对逻 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实质上也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解 构。
1967年,法国的德里达以《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 《书写与差异》三部著作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
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其 “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成为当代 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去中心“观 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散播。 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解构主 义的哲学方略,力图瓦解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基础,继而动摇 整个“西方哲学大厦”。德里达以“解构”,“言语”, “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运用“延异”和“播散”等方法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
德里达认为,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在场的形而上学,必须颠 倒言语中心主义的“说”和“写”的前后次序。他认为, 在场与不在场只不过是对言语和书写的一种自我预设和假 设,只有在场的东西才可以与意义一致,而书写被视为不在 场,自然就远离意义,发生歧异。 德里达认为书写比言语更具有优越性,书写能够让任何 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得到阐释,而且具有物质的保留性。 同言语相比,书写虽然存在着不在场性,但书写比言语更具 有永久意义。因为书写以物质形态保留了人们的思想,人 们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出场,而获得无穷的意 义,而言语转瞬即逝,缺乏考证性。 德里达站在书写一方,并不是要将书写和言语对立起来, 而是反对赋予言语以特权,反对言语等于意义的形而上学 观念和言说方式,他是要去掉和消除中心,动摇逻各斯中心 主义的根基。